打工的18年里,我遇到过不少老板——有让人敬佩三分的,如同定海神针般镇得住全场;有让人防备三尺的,仿佛随时在暗中记分;也有三不五时带来欢笑的,让办公室空气都带点喜剧色彩。本文,我想挑几件带著“趣味”的小事,与大家聊聊它们背后的职场心理学。

第一, 老板习惯在下午三四点打电话回来,让我把他的笔记型电脑带回家,晚上来取。这里的重点是——晚上。这意味著我的晚间时间会被打断,无论有无私人安排,都必须为他的“要来取电脑”留出空档。

第二, 第二件,是老板总爱在周末早上发信息,说是把门卡留在办公室,想要借我的卡进办公室。这里的重点是——周末。换句话说,我的休息日因为必须把门卡递给老板而改变。

第三, 有一次公司奖励旅游,他说要帮他兑换一些零用钱。几经提醒,直到出发前一个晚上,才告诉我要兑换多少。这里的重点是——出发前一个晚上。这不仅增加了任务的紧急性,也让我承担了额外的心理压力。

当时我不明白这些奇葩要求背后的逻辑,一度怀疑他是个“整蛊专家”,直到递交辞呈那天,我忍不住问他。他笑笑说:“我那是在试探你。”那一瞬间,我才意识到,这些看似随意的小插曲,其实背后有著一套隐性的心理机制。

在组织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边界测试”(Boundary Testing),即通过提出临时、突发、甚至不合理的要求,观察员工的反应与顺从程度。这类做法常见于高权力距离(High Power Distance)的职场文化中。

根据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跨文化研究,在高权力距离的组织中,下属往往被期望无条件服从领导的指示,即使这些指令在时间或内容上并不合理。对老板而言,这类试探可能是出于控制欲、信任验证,或者是为了维持一种微妙的优越感。而对员工来说,这些反复出现的测试,让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今天答应了,明天就很难拒绝;今天配合了,明天可能还要多走一步。

短期来看,这种试探似乎能帮助管理者筛选出反应快、配合度高的人。但从长远来看,它容易在企业内部制造出一种心理安全感缺失的氛围。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在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研究中指出,当员工担心拒绝或质疑会带来负面评价时,他们会减少主动性、避免创新,转而采取“防御性配合”的策略。这种文化下,公司内部的合作氛围会逐渐被防备取代,信任关系被消磨,人才流失率自然也会攀升。心理安全感的缺失还有一个隐蔽的副作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会变得谨慎而表面化,因为他们不确定对方是否也是“被测试”或“测试人”,结果导致内部凝聚力下降。

职场中,合理的挑战和不必要的试探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挑战旨在激发潜能、拓展思维,而试探更像是权力的确认仪式。当企业文化建立在持续的试探之上,员工在一次次的被动应对中,不仅会消耗掉工作热情,也会削弱对组织的归属感。真正健康的企业文化,应当以透明的沟通、对时间的尊重和基于成果的信任为基础,而不是让信任变成一次次“临时考验”的产物。

职场是一段合作关系,而不是心理战场。合理的挑战能让人进步,不必要的试探却只会让人心生疲惫。那位老板或许从未意识到,他“只是想试探”的举动,其实在一次次消磨员工对公司的信任与热情。因为在每一次被测试的瞬间,员工心里早已有了答案,既然没有信任,不是我走,就是我走(对!没有写错)。

赖芊翠

倾听人心低语,书写社会情绪。工商管理硕士,心理学博士在读,文章常见于中文主流媒体与商业刊物。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