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间,校园频频传出多起骇⼈新闻:校友遭盗图合成不雅照事件、扎拉校园坠楼事件、马六甲校园性侵案、万达镇中学命案,连续发⽣的悲剧已经敲响教育体系的警钟。

有不少⽹⺠认为问题出现在教育制度过于宽松。某网红律师更主张,政府应该恢复被废除的⼩六检定考试(UPSR)与中三评估考试(PT3),也要求重新赋权⽼师使⽤体罚。

但这类⽼套⽅案,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认为未必。

问题根源不在考试与藤鞭,⽽在价值与动机的失衡

取消考试,并⾮失去学习⽬标。

真正的挑战在于,“学校是否能协助学⽣找寻学习的意义与内在动机”。

⼼理学上的“⾃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的学习动机有两种,即外在动机(成绩、奖赏、惩罚)与内在动机(兴趣、价值、成⻓)。当教育体系⻓期只专注在外在动机,⼀旦移除考试这类的压⼒,学⽣便容易失去学习⽅向。

许多家⻓误以为“没有考试,孩⼦就会懒散”,但更危险的是孩⼦⻓期在“只看重成绩”的环境下成⻓,因此他们学会应付,却不懂学习意义。

校园暴⼒的⼼理与社会根源

⽆论是哪种校园暴⼒事件,施暴者往往并⾮只是“品⾏不良”,⽽是⼼理与社会多重因素的结果。

他们很可能带有反社会⼈格特质(Antisocial Traits),即缺乏同理⼼、情绪调节能⼒、及漠视他⼈痛苦。

但⼈格并⾮天⽣如此,它往往与成⻓环境密切相关。

在这些案件背后隐藏著家庭功能失衡、情感忽视、⻓期羞辱或缺乏安全感的影⼦。这些因素累积成⽆声的创伤,使学⽣在⼼理与社会产⽣隔阂。他们在现实中感受不到被接纳,于是退⾄社交媒体,⽤暴⼒弥补⾃卑。

科技的发展,也放⼤了这种⼼理的扭曲。

校友遭盗图合成不雅照事件告诉我们,科技的进步已经超越伦理和道德的教育。

学⽣懂得运⽤⼯具,却未能拿捏好分⼨,仅凭照⽚就能制造并贩卖假裸照,却践踏他⼈的尊严。

当“技术能⼒”远超“情感成熟度”,社会就会出现伦理断层。

⻓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仅著重于传授知识,却忽略数码伦理(Digital Ethics)、情绪教育(Emotional Literacy)以及性教育。

结果,我们培养出⼀代技术纯熟却情感贫瘠的年轻⼈,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学会创造,却⽆法共情和尊重。

刚过去的马六甲校园性侵案件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施暴者的⾏为反映出,⻓期被压抑的情绪已扭曲成对掌控与⽀配的渴望;他们透过暴⼒,寻找⾃我存在的价值。

万达镇中学命案中,施暴者留下的笔迹透露出他深受⽇本动漫中“英雄复仇”与“救世主义”情节影响,这正是社会疏离(Social Alienation)与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的缩影。

这些案件并⾮孤⽴的悲剧,它们是同⼀结构性危机的不同表象。

当⽣命缺乏意义与归属感,暴⼒就成为释放情绪的极端出⼝。

鞭打是条件学习的陷阱

在“让教育部恢复鞭打权”的呼声中,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体罚真的能让学⽣⾃我警惕?

体罚属于带有惩罚性的学习条件(Punitive Conditioning)。它的机制就是以痛苦为代价来抑制不良⾏为。这类学习往往只能产⽣短期效果,即“学⽣暂时停⽌某种⾏为”。但⻓期⽽⾔,他们学会的就只是“在被看⻅时不做”,⽽⾮“理解为何不能做”。

⼼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惩罚虽然能改变⾏为,但却⽆法改变⼈⼼。

举例来说,巴甫洛夫(Ivan Pavlov)曾让狗在听到铃声时分泌唾液,这说明⽣物能被训练出“条件反射”。

斯⾦纳(B.F. Skinner)透过“斯⾦纳箱”(Skinner Box)实验,让⽼⿏按下按钮即可获得⻝物,或避免电击,展示了“⾏为与后果相连”的学习机制。

在校园的情境中,这意味著学⽣明⽩只要出现不良⾏为,就会遭到鞭打,因此暂时压抑暴⼒。

但教育若只依赖“条件反射”,学⽣学到的就是,“当⽼师在场和藤条被举起时,便⽴刻制⽌⾏为”。他们不是因为理解对错⽽改变,⽽是因为恐惧后果⽽顺从。这样的学习或许能制造秩序,却⽆法塑造⼈格。

体罚也会让学⽣把恐惧、权威、学校、甚⾄学习本身串联起来,形成对学习环境的条件性恐惧反射(Conditioned Fear)。⼀些学⽣也会因此学得⽆助(Learned Helplessness),觉得⾃⼰⽆论如何都⽆法取得认可,只能顺从或反抗。

教育的⽬标不是制造恐惧,⽽是建⽴理解。若只是为了“起到震慑作⽤”⽽鞭打,那是相对廉价和⽆效的管理⽅式。

相反,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与解释性引导(Explanatory Guidance)更能帮助学⽣内化责任感,学会理解、同理、悔改与修复关系。

教育体制与社会旧思维

当然,校园暴⼒的防范与教育部的政策⽅向密切相关,甚⾄学校资源分配、⼼理辅导体系的建⽴,都会直接影响学⽣的成⻓环境。

恢复考试或鞭打,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分散学⽣注意⼒制造“恢复纪律”的假象,也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但这些只是暂时把问题扫进地毯下,只会让社会陷⼊反复的教育焦虑与情绪循环。

我们也必须摒弃旧思维模式,即“⼀旦出事,就⽤最治标的⽅法解决”,⽽是更深层的思考如何实施真正的改⾰,包括:

1. 强化校园⼼理辅导体系。每所学校都应配备专业辅导员,⽽⾮仅靠班主任兼任。
2. 引⼊各种识读教育。教导学⽣如何辨认情绪(处理羞耻与愤怒)、了解性别差异和两性关系、以及理解网络⾏为的影响。
3. 家庭、校⽅、社会的共识与合作。家庭给予温度,学校提供安全空间,社会塑造正向榜样。
4. 教育部的多重⻆⾊。塑造更全⾯的学习环境,也注重培养⼈性。

真正的转型教育

校园悲剧的背后,不是因为少了考试和鞭打,⽽是我们集体忽视孩⼦的身⼼灵健康。

教育的⽬标,不能只是培养“听话和考好成绩的学⽣”,⽽是同时要让他们成为懂得思考、尊重、互相理解的公⺠。

“校园是最安全的地⽅”,从来就只是愿景。

要让⼝号落实,需要的不只是政府的政策,更是家庭、校⽅、社区与媒体的共同配合和努⼒。

当各⽅愿意倾听、关注和理解孩⼦的⼼声,不再⼀味要求他们服从,那才是真正转型教育的开始。

张敬恩

辅导学硕⼠研究⽣。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