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简称GenAI)在全球掀起热潮:从美国的ChatGPT,到中国的DeepSeek,再到本地年轻人常用的AI绘图与写作工具,人工智慧正悄然改写生活与职场。对许多人来说,AI像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提升效率、打开创作想象;另一方面也让人忧心:我的饭碗会不会被取代?

科技从来不是单纯“毁灭者”
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工作消失”的恐慌:蒸汽机取代牛马,智能手机淘汰电话亭。但科技往往一边淘汰旧岗位,一边催生新机会。今天我们熟悉的Grab司机、TikTok内容创作者、电商直播带货员,十年前几乎无人想象。AI的轨迹亦然:它会改写岗位,但更会重塑分工。

谁最先被冲击?
若以未来五年衡量,以下职能最早感到压力:
文案与基础写作:媒体与广告业已用AI起草初稿、拟标题、做翻译。记者从“例行稿”抽身,转向调查、评论与数据新闻。
客服与电销:银行、电讯与电商加速导入智能客服,传统call center人力需求趋缓。
会计与基础法律工作:AI可整理账目、生成合约草案,初阶人手需“升维”到审查、沟通与风险判断。
这并非失业清单,而是“工作被重新定义”的清单。

如何把AI变成“超级助手”?
与其抗拒,不如学会共舞:
写作者:让AI负责搜料、生成提纲与初稿,人类聚焦观点、结构与风格。
教育界:教师用AI因材施教,以中英巫多语解释同一概念,照顾不同程度与背景。
中小企业:在资金与人手有限的现实下,AI可协助市场研究、社媒营运、客服自动化,放大团队战力。
关键不在“会不会用AI”,而在能否借AI放大自身独特价值:洞察、品味、判断与信任。

马来西亚的三道作业
数码鸿沟:城乡与不同收入层的网速与设备差距,会放大机会不均。
教育转型:若仍停留在死记硬背,学生将缺乏利用AI的批判思维与创造力。
政策与伦理:需制定更清晰的数据治理、版权与深伪(deepfake)规范,平衡创新与保护。

同时,我们具备多语言与多文化优势。若能培养既懂AI又懂本地语境的人才,就能面向东南亚庞大市场。例如,发展支持中英巫与泰米尔文的学习与客服模型,为政府服务、中小企业与跨境电商提供“在地化”的AI方案。

人类不可替代的“最后一公里”
再强的模型,也难以复制人类的情感温度、情境理解与伦理取舍。道歉信的真诚、谈判桌上的默契、社区互动的信赖,都来自人的经验与关系。AI能给出合理答案,却未必能给出“对这个人、此时此地最合适”的答案。未来五年,最有竞争力的人,不是“最会提示词的人”,而是能把行业知识、沟通能力与AI工具结合的人。

结语
AI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银弹灵药。对马来西亚社会而言,真正的问题不是“AI要不要来”,而是“我们准备好没有”。当我们把重复性交给机器,把创造性留给自己,AI就不再是抢饭碗的对手,而是让餐桌更丰盛的合伙人。
 

陈奕强

本地上市科技公司Agmo的首席执行员兼创办人,国家数码经济和工业革命4.0的委员会成员,也是一些新创科技公司的顾问和大学的工业咨询顾问团成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