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嘉隆新村牌楼,努力洗脱恶名,打造“幸福村”的形象。

很多朋友都到过雪兰莪的仁嘉隆,或是为佛光山东禅寺而来,或是为仁嘉隆美食封肉、贡糖、芋头生面或蒜米油条等而来。可是,我们到仁嘉隆却是为了寻找鳄鱼河(Sungai Buaya),原来英殖民时代的仁嘉隆官称Sungei Buaia Junction(鳄鱼河路口),但当地人甚至一些文献简称之鳄鱼河,直至1924年英殖民始正式宣告改称为Jenjarom。

Buaia是英国人对Buaya(鳄鱼)的拼写方式,有些地方又拼写成Boya、Boyah或Buoyah都有。然而,不论旧地图或英殖民文献都找不到鳄鱼河的存在,即便在仁嘉隆实地寻找亦不得要领,幸有老仁嘉隆、曾任上议员的社区领袖陈汶铀指点迷津,原来马来社群把仁嘉隆西边的冷岳河(Sungai Langat)唤作Sungai Buaya,华民即跟著俗称音译之"双溪峇也"。

从现今地图可以发现,仁嘉隆有三分二地区被冷岳河包围,冷岳河源自雪兰莪与森美兰边界的Gunung Nuang。昔日这一段河经常有鳄鱼出现,是名副其实的鳄鱼河。如今鳄鱼河之名消失了,仁嘉隆仍保留了鳄鱼河路,从仁嘉隆路口也即新村牌楼处,直达港边(冷岳河边)便是双溪峇也路,路边都是仁嘉隆的座标式名胜,如万寿宫、东禅寺等。

这一段鳄鱼河路约莫2.5公里长,过了冷岳河对岸,马来甘榜区还有一段更长的鳄鱼河路,约莫4.5公里。接近末段是一个马来村"甘榜鳄鱼河",再往前为有两排老店铺的老镇朱内(Chodoi),这里还有一间中南华小,学校标明为"双溪峇也",亦即鳄鱼河学校。朱内店铺多未营业,一名长者告知如今十室九空,昔日有不少客家人与粤籍华民,多已离弃,迁居城市。

其实,鳄鱼河路口仅仅是官称,一般文献仍简称之鳄鱼河,1917年The New Atlas & Commercial Gazetteer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 & Federated Malay States,在提到瓜拉冷岳(Kuala Langat)的乡埠距离时,指出从县府也是皇城Jugra至Sungei Boyah的距离为六又四分一英里,而今仁嘉隆路口至Jugra的距离约莫10公里,正好符合这个距离,说明鳄鱼河即为今仁嘉隆,而非马来村甘榜鳄鱼河,也间接说明百多年前仁嘉隆已有一定的经济活动。

耐人寻味是,早期开辟的胶园多以当地地名命名,惟瓜拉冷岳一带似未有以Sungei Buaia命名的大胶园。翻查1910年马来半岛胶园地图,并无记述Sungei Buaia胶园,反而有三段New Crocodile River Estate(新鳄鱼河胶园),一段靠近今万津(Banting)市区,一段即今浮罗尾(Kampung Pulau)。根据陈汶铀,浮罗尾位处冷岳河边,由于没有回头路,所以称尾,亦是最尾端。

谷歌地图中的这一段冷岳河,包围了三分二的仁嘉隆地区,也是民间俗称之鳄鱼河。
谷歌地图中的这一段冷岳河,包围了三分二的仁嘉隆地区,也是民间俗称之鳄鱼河。

仁嘉隆前身Sungei Buaia,中文地名如何称呼?根据1932年南洋商报"雪兰莪瓜𦛨垄岳县华侨教育近况",时称"双溪磨椰"。所谓瓜𦛨垄岳即瓜拉冷岳。此外1935年《侨民学校调查录第一集》记述,这里全名称万津"双溪磨椰新邦埠",所谓新邦即马来文Simpang,与英文Junction同义,意为路口。当时中文报及侨校调查录皆记载,双溪磨椰有一华文学校"南卢",1930年立,学生48人。

然而,仁嘉隆最早的华校是1924年设立了的"益群",中文报上的称谓正好可以说明旧时的通用地名。根据2012年雷子健《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最初来到仁嘉隆的福建籍先辈,把这个地方唤作十四支(Chap Si Gi)。原来20世纪初,英殖民建有一条公路贯通巴生与万津,此地距离巴生14里故称十四支,或巴生十四支。不过,中文报多称之万津十四支(应为万津路14里),甚至还有写成直落(Teluk)十四碑。支与碑皆是华民方言中的英里之意,所谓直落为华民简称,即今咖釐岛(Pulau Carey)外的Teluk Panglima Garang。

马来社群相信,最早来到仁嘉隆一带的,或是1920年代的印尼加里曼丹的Banjar人,他们种植黄梨、香蕉、木薯等农作物,并形成甘榜仁嘉隆(Kampung jenjarum)和双溪嘉隆(Sungai Jarum)两个聚落。然而2015年《百年香火世代传承:仁嘉隆铜锣庙香火南传105年纪念》称,1910年代华民已经飘洋过海来到仁嘉隆,在离港边(冷岳河边)不远的地方,开发了胶园、咖啡园等,如果属实,换言之华民很可能比Banjar人更早来到仁嘉隆开发。

根据仁嘉隆铜锣庙,华民当时把仁嘉隆称作十四支石仔路,也有当地华民唤作"同茂"。陈汶铀告知,至今仍有上年纪的村民以"同茂"来称呼仁嘉隆,但却说不清楚"同茂"或闽南话Tong Mo的含义。

此外,华民最初来到这里的港边,亦有人称之"沟头"或闽南话Gao Tao。沟头之称乃因其位于冷岳河的上游。在闽南话里,沟头为上游,沟尾为下游,实则仁嘉隆的冷岳河为下游,不过若从仁嘉隆的本位出发,这一段则为上游,然后流向Bandar经Jugra出海,在Bandar再分成支流走向直落、咖釐岛,经班达马兰(Pandamaran)与巴生海峡汇合出海。

1951年紧急状态组建仁嘉隆新村,华民始开始采用中文仁嘉隆这个地名。建村之初,仁嘉隆有4500村民,几乎全为闽南方言群华民,是当时雪兰莪最大的新村之一,排在增江、沙登、安邦、与班达玛兰之后位居第五。那时候,吉隆坡仍属于雪兰莪管辖。1901年,瑞天咸港口(Port Swettenham,今巴生港口)建立,福建籍华民从巴生开始,在南雪兰莪沿海形成一条福建纽带。

鳄鱼河路末段是有两排老店铺的老镇朱内,还有一间“双溪峇也”(鳄鱼河)中南华小。
鳄鱼河路末段是有两排老店铺的老镇朱内,还有一间“双溪峇也”(鳄鱼河)中南华小。

马来文Jenjarom不是常见词汇,但确实有一种植物叫 pokok jenjarum,即"针茅草"或类似针叶的植物。至于Jarom(现马来文拼写成Jarum),意为针,一说这一段河流之河型细长如针,另一说这里原来长满蒲草(rumput purun),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其叶型细长如针。然而,随著仁嘉隆新村改名Kampung Baru Sungai Jarum,仁嘉隆或Jenjarom这个地名只能在学校里看到了,如仁嘉隆华小(SJKC Jenjarom)与仁嘉隆国小(SK Jenjarom)。

话虽如此,华民依然惯称仁嘉隆或闽南话Lin Ga Long,而非双溪嘉隆。至于所谓Sungai Jarum(针河之意),实则仁嘉隆并无这样一条河流,很可能是马来社群对其中一段冷岳河的俗称。前有鳄鱼河,再有针河,竟都是冷岳河的民间俗称,这也是仁嘉隆地名由来的一段奇缘。

二战前后,橡胶、椰子、咖啡与茶,成了仁嘉隆四大主产,足显此地农产资源之丰盛。部分华民则以经商、种菜、养猪和开芭为生。仁嘉隆的咖啡与茶,主要产自离仁嘉隆不远,即万津十六支的 "茶山"(Bukit Cheeding)或闽南话Teh Shua。

1929年英国宝乐茶(Boh Tea)在"茶山"开辟茶园,占地210英亩,而且设厂产茶,是全马有名的平原茶园。"茶山",当地人又写作双溪丝愈,还有比较诗意的称谓泗愈港、诗愈港,独立前后"茶山"是一段段的咖啡园,邻近"茶山"的农产也甚旺盛,由仁嘉隆人经营的农场,以盛产姜、韭菜、树仔菜、木薯等著称。

仁嘉隆一度因毒品泛滥被喻为"毒村",经过多年不断推动宗教与文化工作,如今已渐渐洗脱恶名。建设辉煌的万寿宫,历史悠久的铜锣庙,加上星云大师创立佛光山东禅寺,仁嘉隆领受了最大的法雨甘露。短短30年,东禅寺兴起为宗教旅游胜地,每年春节灯会都吸引百万人次,把仁嘉隆新村展示在世人眼前。

仁嘉隆至有历史的铜锣祖关帝庙,在铜锣庙牌楼前举办2025年中秋晚会。
仁嘉隆至有历史的铜锣祖关帝庙,在铜锣庙牌楼前举办2025年中秋晚会。

雷子健

资深前报人,已出版历史纪实《谁杀了钦差大臣》、《谁救了手雷女郎》,以及地方小史《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爱渔村:地图上失落的 海平线》等十多本作品,本专栏亦已结集为《地名采风录:一方水土一段古》。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