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里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充分和必要条件,小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其实就接触了。我们就用这一点先介绍什么是充分和必要条件,为读懂本文做点准备。
植物要能生长,就必须有水分、空气、养料、适宜温度和光照,这里的“必须”,是指缺乏其中任何一项,植物都不可能生长,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反过来,如果我们看见某处有植物,我们就自然知道该处有水分、空气、养料、温度和光照适宜。这时我们可以说植物的生长是有水分、空气、养料、适宜温度和光照的充分条件。“充分”就具有“自然地、必然地、担保”的含义。
当科学家发现某星球上有冰、水分,那是大新闻了!明白上文简述的小学科学课的内容,就会明白那是怎么回事,不是单单因为该星球具备了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而是因为该星球具备了生命能出现的必要条件。如果你曾经关心过夜空,曾意识到地球是颗孤单的星球,就不难体会“具备一个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难。
但是,这些大新闻没有告诉你的是,从出现第一个必要条件开始,到其他必要条件(空气等)俱足,又得是经过多么漫长的时间。
对上一句体认非常重要,再用以观察教育现象,会发现以下两点:在教育里,一、没有充分条件,二、即便以为有,那个被误认的充分条件所担保的效果,也不会自然地、不需其他助力之下出现。下面我就谈这两点。
我们经常把必要条件误判为充分条件。如此的误判,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态、态度甚至心理健康。倪可敏最近在接受访谈时说,他SRP 考7A1,以为自己很厉害,因此中四中五两年活跃课外活动,结果SPM只考了4A。其实这不是单一的现象,当年我们都如此自我警惕,不犯倪可敏犯下的错误。SRP成绩杰出,不担保你SPM就会考得很好。SPM到STPM,道理也是一样。今天许多SPM考得非常好的学生,来上基础课程的时候,常常也会因有同样的误判而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态度。
更多同类的故事:有成绩非常杰出的毕业生,工作、奖学金申请面试失败了,不明白自己的成绩那么优异,怎么可能被录取、选中的并非“自然地是我”?许多人也相信进名校的孩子未来就会杰出,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工作职场必定成功,这些因上述误判所引起的错误观念甚至情意结,可以最终落得遗憾、耿耿于怀一辈子。
教育市场上经常夸大某项学习、活动、产品的教育效果,也是在利用这种误判。有的父母以为只要经常带孩子去露营,许多别人家孩子的各种行为、性格问题就不会存在;有一种说辞: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你如果把“音乐”用“绘画”、“手工”等代入,都是可以成立的句子,但未必会兑现为事实。
以为华小功课太多、华小生不爱说话,那么送到其他类型的学校,只要功课少了,孩子不羞涩说话了,长大后必然是令人中意的样子?事实是,这一切即便有道理,也不是“担保”会发生的。
明白了这一点,即教育里没有担保会发生的事,没有充分条件,那么当你下一回发现或听闻一些正中下怀的教育建议时,就不会只静待错误担保的事自然发生,而是要去想想该怎么做以尽可能让这些事真的发生。比如,有的人听见“教育要做减法”,犹如获得天启,以为只要做了减法,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自然是有利的。但你做做看,有利的事未必就会发生。一句老话说:空想没用,得做。但这里是,单做不够,还得不停地想。
另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有人说国中不好,因为学生太空闲了,结果就把孩子送到独中。独中生忙,但又不是都忙得像样,这是一击。另外,谁说国中太闲空、老师常不教书,就必然是一件坏事?我的一位朋友,当年是国中生,就贪国中没太多功课和课外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学和看课外书,这又是一击。忙和空闲都不是有利学习的保证,还得想想在忙或空闲中该做点什么别的。
总结:不要因认同、接受某一教育观念、建议,就以为只要照做就能担保收获所企盼的效果。千万不要误判,教育里没有充分条件。你可以接受以及实践某一教育观念或建议,但必须经常地思考、试错、改进,以见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