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大学录取季,总有优秀学子“望门兴叹”,引发社会舆论。今年马大会计系的录取风波,再次激起公众关注。然而,随著高教部公布更详尽的数据,以及马大校长对学额分配的解释,社会应当理性思考,避免被过度政治化。
数据显示,录取并非单一以成绩为准,还包括课外活动分数、面试表现及管道配额。今年共有10万9866名合格考生通过UPU申请,最终7万8863人获录取。其中,1255名STPM 4.0满分生,已有1249人获得学额,其馀6人也将在补交资料后确认。制度仍遵循“90%学术+10%课外活动”的绩效原则,优秀生并未被忽视。
马大校长诺阿祖安解释,会计系113个学额中,85个由UPU分配,其馀28个属基础班直通名额。至于直接招生(SATU),自2018年已存在,类似国际大学的“有条件录取”,并非“暗门”。这说明录取机制并非全然黑箱。
团结政府执政下的高教部,也首次主动公开部分数据,强调绩效原则,这是过去从未出现的进步。然而,正如行动党社青团总团长吴家良指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句“系统没有漏洞”,而是完整的数据透明。唯有公布各大学、各科系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申请人数,以及大学预科班与中六的比例,才能释疑服众。
黄煜轩同学的4.0满分成绩无疑优秀,他的心声只是希望争取更好机会。问题核心并不是“他够不够优秀”,而是为何马大能通过SATU发出录取通知,却无法在UPU体系内提供更多学额?为何关键科系长期由大学预科班学生占多数?这已是制度性问题,而非个案。
社会普遍理解大学录取涉及多重标准,包括个别科目要求、面试表现与额外条件,因此并非“有求必应”。但当标准未完整公布时,就难免被质疑为“黑箱”。一旦缺乏透明,便容易成为虚伪政客的炒作题材。正如吴家良所言,一些平日毫无作为的政客,却总在大学录取季“假装良心”,将学子困境当作表演舞台,实属政坛恶习。
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录取制度必须经得起检验。社会诉求并不复杂:公布数据,制度透明。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明白为何被录取或未能如愿,社会也才能确认升学管道仍是公平的竞争平台。唯有数字自证清白,录取风波才不会年年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