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红书上,无意间刷到一则帖文:一位50岁寻求工作者,写著硕士资格,拥有科技专科背景,需要找一份工作。然而,在这则求职信息的留言区,出现的却不是鼓励与机会,而是冷冷的现实。

有人直言不讳地写道: "别说50岁了,现在40岁要找工作都已经很难。"。还有人更是毫不留情地补充:"到了这个年纪,除非是认识管理层的人,否则连面试的机会都难求。"

在这个AI与高速变化并行的时代,离职已不再只是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中年人,在不情愿或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告别原有岗位。有人心中不禁发问:"中年离职,还有前途吗?"其实,这背后所映照出的,不只是个人的焦虑与无奈,更是社会与职场对年龄的偏见与歧视。

在许多招聘广告里,"35岁以下"几乎成了默认条件,即使企业没有明言,但履历表一旦写上40以上,无论经验多么丰富、成就多么亮眼,往往仍会被轻轻放到一旁,甚至连应征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有一部电影《逆行人生》就讲述了这个事实,程序员高志垒在经历工作裁员及生活的双重变故后,不得不转行做外卖员,而他在屡次要回到职场的应征中,竟然有管理层在看到1978年出生的他前来应征而感到震惊,会让他来到应征是因为秘书误以为他是1998年出生。

常常,职场上的年龄歧视,通常不是赤裸裸的拒绝,而是通过一句句看似客气的说辞来呈现,比如"你资历太深了""我们担心你无法适应新环境"或者"我们更希望找到学习力强的年轻人",这些表面上的客套话,实则是一道无形的围墙,把许多中年人挡在机会之外。

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去被视为宝贵财富的"经验",在某些雇主眼中,反而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担心中年人过去的经验及高新会更加难于驾驭,雇主更愿意相信年轻人能够快速学习、接受低薪和高强度的加班。

中年离职者常常陷入一种尴尬,我们的资历在过去或者是资本,在今天却被误解为"过时"。现在很多中年离职者都会陷入一种焦虑状态,未来还有机会吗?中年离职是否还有其他转机?
如果把视角放大,就会发现这场危机并非中年人的"专利",今天的职场环境,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置身事外。AI与自动化的发展,使得高重复性的工作逐渐被取代,而企业在成本与效率的双重考量下,往往随时可能"优化"人力,年轻人也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裁员。

不同的是,当年轻人失业时,社会往往会宽容地认为"他们还年轻,还有机会重新开始";但当中年人失业时,人们却倾向于认为"你过了最佳年纪,恐怕难以再翻身",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使得中年离职显得格外沉重与残酷。

然而,年龄大并不等于无用,经验也绝非累赘,中年人在长期的职业历练中,往往已培养出年轻人尚未拥有的沈稳与耐性,更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冷静判断、有效解决问题。这些"软实力"是AI无法模拟的部分,也是许多企业在关键岗位上仍然倚重的价值。

问题在于,这些优势往往需要被"重新包装"与"重新定义",才会在市场上被看见。中年人不能只依赖过往的资历与荣耀,而是必须展现出愿意持续学习与保持开放心态的姿态,比如说主动掌握新工具、提升数据分析与语言能力,或是运用AI来增强自己的工作效率,才能让自己与时俱进,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光环之中。

中年离职的确残酷,但离职并不等于失去未来,年龄也不该成为阻碍前途的铁门,社会需要重新认识经验的价值,企业需要放下对年纪的成见,而中年人更要学会放下旧有的框架,勇敢地探索新的方向。

林艾萱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