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大马教育文凭(SPM)或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放榜之后,我们几乎都能预见同样的场景。优秀学生召开记者会,向政治人物求助,申诉在大学申请过程中遭遇的“冤屈”。即便成绩亮眼,却依然被热门科系拒之门外,最后往往只能靠政治力量介入,才换来一丝转机。

这种戏码,我们看了多少年?而制度性的不公,又被搁置了多少年?

对个别学生而言,政治人物的出面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政治人物能帮得了多少人?如果教育公平只能靠政治干预来勉强维持,那这个制度本身,就是一场深层次的危机。

高教部数据里的“魔鬼”

面对近期的争议,高教部很快抛出了一组看似漂亮的数据来回应。他们强调:所有STPM 4.0的学生都有学位,全国1255名申请者中,1249人已经获得录取,其馀6人也会在补交文件后入学。

乍看之下,系统运作无懈可击,人人皆大欢喜。可若深入细节,就会发现数字背后的“魔鬼”:

•在某研究型大学的会计系申请中,共有2291人达标,其中1127人是“满分生”。结果,一名STPM考获4.0,课外活动9.9分的学生,只能以99.9分排名第1129名,被无情淘汰。该大学仅开放85个UPU名额,根本没有可能轮到他。

•在其他大学,情况更夸张。动辄上千名“100分满分生”,而学额却只有几十或百馀。

换句话说,一个用尽两年青春苦读,最终得到国际认可的满分成绩,却因为僧多粥少,只能被一句“你的99.9分不够好”拒之门外。这就是高教部所谓的“绩效制”?

STPM与预科班 不对等竞争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学生不够优秀,而在于制度上的偏差。学界早已心知肚明:STPM学生要拿到课外活动满分的难度,远高于预科班学生(Matrikulasi)。

•对预科班的学生而言,只要参加跨州比赛,就可计为“州级”,轻松拿满分。

•对STPM生而言,一个州有几十所中六班,即使代表学校出战跨县赛事,也只能算“县级”,得分自然低一截。

因此,STPM生普遍卡在9分、9.5分,甚至连9.9分都罕见。而预科班生却轻易拿到“完美的10分”。

这就解释了为何千百名“100分满分生”挤爆通过政府大学招生中心(UPU)的热门课程,而STPM生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屈居其后。这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制度上已经让他们先天吃亏。

更关键的是,预科班人数逐年增加,满分生基数不断膨胀;可大学学额却没有同步扩张,甚至热门科系的UPU学额反而比过去更少。今年,马大会计系通过UPU只收85人,而往年超过150人。其馀的名额去了哪里?答案就是 “直接招生”(direct intake)。

直接招生制是最大的讽刺

直接招生制度,是这头“大象”的另一只脚。

在UPU里,满分成绩被拒绝,但是在直接招生系统,只要愿意付十倍的高额学费,就能获得同一课程的录取。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政府津贴便宜学费的门口,学生因为0.1分之差被挡在外。自费十倍昂贵学费的门口,大学却笑脸迎人,名额一直都有。

于是,同一个大学、同一个课堂,有人缴纳几千,有人缴纳几十万。高教部所谓“绩效制”,到头来只是掩盖收费门槛的幌子。

华人选择与无奈

这种制度上的不公,华人社会早已心知肚明。几十年来,很多家庭选择直接送孩子去私立大学,或干脆出国深造,宁可背负沉重的学贷,也不愿再陪跑。

因此,那些仍然愿意留下来读STPM、透过UPU申请国立大学的学生,其实正是对本地教育体制还有期待和向往的那群人。他们想要的,不只是一个学位,而是凭实力、凭公平,堂堂正正地在国立大学中求学。

然而,制度的回应,却一次又一次是残忍的拒绝。结果就是优秀生心灰意冷,家长提前存钱准备送孩子出国,社会逐渐接受“不去国立大学也无妨”。国立大学失去人民的信任,优秀人才持续外流,这才是最危险的后果。

高教部里的大笨象

大家都知道STPM与预科班之间存在不公平,大家都知道直招制度掏空了UPU学额,大家都知道热门科系宁可卖高价,也不愿保障优等生的入学机会。可是每逢争议,官方只是祭出“系统透明”、“人人有大学读”、“我们不会放弃优秀学生”等冠冕堂皇的口号搪塞,从不正面承认,更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但这头“大笨象”已经大到无法继续被忽视。它压垮的不只是个别学生的梦想,而是整整几代人对教育体制的信任。

迫切制度改革

团结政府大部分成员正是打著开明与改革的旗号赢得选票。如果真心要兑现承诺,教育制度必须是改革的优先课题。

1.检讨STPM与预科班机制:要么推动统一考试,让所有学生在同一标准下竞争;要么调整录取机制,避免STPM长期被边缘化。

2.透明化课外活动评分:课外活动固然重要,但必须确保评分标准一致,杜绝源流差异造成的制度性歧视。

3.收紧直接招生制度:UPU学额必须优先保障,本地直招不能成为国立大学的“摇钱树”。

4.公开数据与监督:每一个科系的UPU学额、直招比例,都必须定期公开,接受社会检视。

我们要多优秀才能留在本地?

教育制度是国家的根基。如果连最优秀的学生都无法凭实力进入心仪的科系,那我们要如何告诉下一代:努力读书并留在国内是值得的?

年复一年,总有人因为大学录取的不公而叹息流泪。真正值得我们追问的是:在这个国家,我们究竟要多么优秀,才能拥有选择自己未来的权利?

当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的时候,政府就该认真检视。因为高教部里的的这头大笨象,已经压垮了好几个世代对国内教育制度的信心。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