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否认,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华社民间宗教活动都可见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包括神诞、游神、法会,还有与特定节日有关的宗教仪式如年初九拜天公、清明祭扫、中元普渡、中秋祭月等。惟这是否意味著这些年轻人都信仰虔诚呢?恐怕实难以定论。

事实上,到底有多少参与上述活动的华裔年轻一代真的出于信仰,还是只是来凑热闹、猎奇、打卡、观光?或者虽认真、严肃,但更多乃出于对宏观、笼统、泛化的所谓“传统”的文化认同、文化共情、文化乡愁、文化参与、文化再造目的,而非为宗教实践,实值得一探究竟。

甚至,个中某些宗教活动的主办方还确实开展了“文化路线”,即更为突出其传统文化意涵(乃至结合一些潮流文化),同时把其宗教性限定化、隔离化,甚至淡化、边缘化。如说把庙会、游神,乃至祭典搞得更像所谓的“嘉年华”、“集市”、“舞台表演”、“派对”等,结果来参与的年轻人确实无须抱著太多、太认真的宗教目的而来,就当著来娱乐、消遣、交际、观赏、消费即好。

为何某些民间宗教活动的主办方选择文化路线呢?显然,除了其人之中或有部分成员真觉得民间信仰不值得珍惜,甚至有害,所以该去芜存菁,保留其中“不迷信”的成分就好。但或许也有人出于要迎合所谓“现代”的年轻人之口味的想法,即以为太传统的东西,尤其神神秘秘的信仰恐怕已吸引不了年轻人,所以该给有关活动转转型,加入更多的文化成分或诠释。

诚然,对于劳心劳力的民间宗教活动众主办者,实当给予万分的崇敬和鼓励,只不过在权衡宗教性和所谓“文化性”这一点上,某些主办方确实有必要警惕或反思:刻意突出活动的文化面向和意涵,会否越来越沦于“本末倒置”呢?这或有点如某些基督教徒常感到遗憾的:一般人庆祝的耶诞节越来越世俗化、商业化,耶诞老人变成主角,耶稣反而沦为配角了。

实质上,年轻人也是“人”,对于传统的信仰未必就是绝缘体,未必就无法好好了解、欣赏或“感通”。民间信仰虽不是没有各种问题,包括因其“弥散”(diffused)形态而未免有点“草莽”,乃至龙蛇混杂的情况,但若一概而论其为迷信,恐怕只是偏见——再说龙蛇混杂其实是几乎所有宗教的通病,只是民间信仰经常被某些人频频拿来放大而说事而已。

无论如何,不少民间信仰缺乏系统的伦理叙事及体制也属实,或就因此而被某些所谓进步人士视为“落后”,乃至“野蛮”。若能在这一方面极力改良、提升、完善,民间信仰其实也可以蜕变为更“现代”的宗教,而事实上确有某些地方的部分民间信仰做到了。这类经现代化的民间信仰根本不需在其活动上刻意回避、降低、淡化或遮掩其宗教性,也能吸引各年龄层的信众。

话说回来,其实传统宗教活动的被“文化化”——包括世俗化,其实也不是坏事,毕竟这对于吸引非信徒(尤其于我国如此多族群、多宗教的社会语境而言)来共襄盛举是很有效的策略,乃至也可能是这些活动唯一能获不够开明的官方批准举办和利用公共场所的理由,所以很可以理解,无可厚非。

不过也许更理想或应当的情形是:如此“文化化”不该走向排除、牺牲,乃至折衷了宗教活动原本的宗教性,所以若条件许可,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或可个别进行。至于顾虑到年轻人的参与,与其为之而淡化活动的宗教性,不如提升宗教的本质和属性来更加吸引之也。

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