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团体,甚至整个宗教制度一直需要新世代来继承和维系,相信已是普遍共识,所以一般宗教组织都会致力于吸引及栽培年轻人。惟诚如本国华社的许多乡团那样,不少华社宗教团体都面对“中老年化”的问题,即随著时间推移,会员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一辈则越来越稀少。
当然,这与近些年来华社的生育率大幅下滑有关,不过这毕竟只是大背景因素,具体的原因恐怕还有更多,如年轻人对传统宗教已不太感兴趣?现代华人家庭越来越世俗化,甚少进行宗教活动,导致新生代自幼便与宗教脱节?抑或新媒体,尤其社交媒体的流行分散或排挤了年轻人对宗教的好奇或需求?还是说海量的网络讯息,包括宗教讯息导致某种反效果,影响了年轻人对宗教的正确认知及好感?
质言之,现代化本质上的确会削弱传统宗教建制对社会个体的硬性权威,所以今天的年轻人倾向不那么“乖乖”信教或至少参与社群的宗教活动、遵从宗教戒律和习俗,诚属不太令人意外。尤其若宗教在他们眼中只剩下作为对一切都要“指指点点”、“唠唠叨叨”乃至“逼你就范”的老旧权威的话,那他们对之心生冷感、疏离、排斥,甚至叛逆态度,或也难免。
其实宗教自然并非只是意图“管这管那”的硬性权威,而是有更丰富的教育、哲理、价值观、心理辅导、人格塑造、社群互助、终极关怀等内涵,而这些部分应是一般人迟早都会发现其意义和价值的。某些人可能要等到不再年轻时才发现到其相干性,然若能好好介绍、引导、启发,其实年轻人也可以更早体会到的,这或许有助于他们能够更及时地通过宗教找到人生的一重要支点,甚或可避免因无知或无依靠而堕入一些身心困境。
只不过,有时候——诚如某些乡团——某些宗教团体因被某些不肖人士觊觎、渗透乃至掌控,搞得一团乌烟瘴气,甚至公然挂羊头、卖狗肉,包括借用宗教名堂大肆招摇、摆谱、捞钱、牟利,的确会给年轻人制造非常恶劣的印象,令其对该团体,乃至整个宗教信心缺失、敬而远之。职是之故,这类团体最后落个青黄不接,逐渐式微,恐怕也是“业报”也,冤枉的是它们还给整个宗教粘上负面标签,影响了其济世功能。
总之,诚如乡团,宗教团体的诞生原本就是为了服务乃至引领与其相应的社群共建更美好的社会及人生,所以理应能被大家——不论哪个年龄段者——所万般珍惜、积极参与。只是时代与大环境变化得太快、太急、太杂,导致一些组织难以找到新的定位、角色、功能和机制,结果出现了与现实情境和需求的落差,乃至错位,以至仅能沦为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局外人。
宗教团体如何在不牺牲本旨和本质的前提下,招引新世代成为接班人、传承人,乃至振兴者,著实需要当下的主事者们对历史和时潮都具备较全面和透彻的了解,至少搞清楚什么是现代性和现代化,以做出对应的调整甚至改革。虽说宗教自带其难以被遮掩、抹灭的光辉价值,然若无法主动彰显出来,那终究会与许多匆匆忙忙或恍恍惚惚的年轻人擦身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