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最近受邀参与一场国际比赛,担任评审。他本以为自己将站在评审席上,为赛事的专业性与公正性背书,没想到却在比赛正式开始前的半小时,收到一份令人错愕的“保密条款”——其中明确要求:不得对外透露其评审身份。
令他困惑的不止是保密内容,更是这份文件的形式与时机:文件没有主办单位的抬头与标识,没有签章或负责人签名,只有两页文字和一个签名处——留给他签名。一张未经共同签署的承诺书,有法律效力吗?即使主办方有其考量,如此草率的方式,是否也显得过于轻慢了评审的身份与专业?
更令人诧异的是,临开场才出示的“保密条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来得如此仓促,背后是否另有深意?你猜,在这样的情况下,受邀评审会签还是不签?他们是否会在心中盘问:为何直到此刻才拿出这份文件?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角色消除”(role erasure),即在某个制度情境中,个体被赋予角色后,却因外在干预而无法实际扮演该角色,从而产生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心理困惑。这正是我朋友的遭遇。他被赋予“评审”一角,却在关键时刻被要求隐去这个身份,对外不能提起,评审身份“被隐形”了。
这要求合理吗?如果这是军事竞赛、商业机密,还说得过去。但这是一场学术类的公开比赛,观众席、嘉宾席、甚至合影环节皆在进行,唯独评审被要求“保持匿名”。主办方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评审应是赛事规则的守门人,但一纸保密要求却令他们“消失”于公共视野,无法回应争议,也不能代表专业立场。这不仅削弱其权威感,也为赛事的公正性投下阴影。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份文件并非事前沟通的一部分,而是临场抛出的“附加条款”。评审已抵达现场,比赛即将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要求,多数人只能无奈签署。若拒绝,不仅打乱流程,还可能引发误解,甚至影响赛事氛围。
朋友当时提出疑问,主办方的回应却前后矛盾。最初说“赛后可以说”,随后又强调“尽量不要透露”,似乎也无法自圆其说。这样的反复,除了让人觉得缺乏公信力,也引发心理上的不安:评审作为专业把关者,本应与赛事同进退,何以变成隐形人?是否也被卷入“操控”之嫌?
更值得反思的是,这种“临场才签”的操作,本身就触及了心理学中的“情境困境”(situational entrapment)。评审在所有受邀嘉宾到场后,评审身份被公开宣布,四周皆是同行与观众。此时若拒绝签署转身离场,就等于当众扫了主办方的面子,尴尬在所难免;但若违心签下,心中又充满不安与质疑。这就是典型的“骑虎难下”,明知不妥,却无法优雅抽身。
换个角度说,一个真正尊重评审的主办方,应该在邀请阶段就清楚列明职责、流程与限制。如果担心评审在赛后泄露资料或发表不当言论,也应在前期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与制度约束,而不是在开赛前递上一纸承诺,令评审陷入两难境地。
认知失调
心理学还指出,当人感受到被剥夺控制权时,容易激发“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即当内心信念与外在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与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评审也许无法全然投入评审工作,也容易产生“我到底在为谁评?”的疑问。
也许你会问:不就一张纸吗?签了就算了。但正是这种“细节处的不合理”,堆积成了社会的乱象之墙,也可能因此背上法律责任。我们习惯了妥协,也渐渐失去了对程序正义的坚持。难道大多数人都接受“主办方最大”?也默认“规矩可以临时改”?
这位朋友没有退场,他咬牙签下了承诺书,只因已在现场,实在不愿让其他人为此担责。但这段经历,让他对评审机制充满怀疑。那份表面上轻描淡写的"保密",其实是一种心理控制——要求评审隐姓埋名,放弃公开身份,也失去追责可能。
公平的比赛,不只是让选手被看见,更应确保评审无需被藏起。让光照进每一个角落,才是对舞台最起码的尊重。当制度缺乏稳定性,当主办方不愿承担公开责任,比赛又怎会有公信?评审不过是“打工人”,真正该被审视的,是这套封闭的系统。
我们总以为,社会的乱象来自制度腐败、资源不均;但其实,更常见的,是那些在小细节里被悄悄压制的“正常感”与“合理性”。当一个人被递上一份他并不完全认同的承诺书,却选择签下,不是因为他不敢拒绝,而是因为比赛即将开始,他不愿让流程失控、不想让台上台下难堪,更不想让年轻选手的努力蒙上阴影。这种“大局为重”的考量,最终让他压下了内心的不安。
这不是软弱,这是现实。而正是这样的让步,构成了许多社会困局最真实的缩影。他是评审,却不能说;他在现场,却被隐形。这不是谁的私人隐痛,而是我们整个制度环境中,对“规则透明”的再次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