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上口才课的时候,学生问我:“老师,我做错了,你怎么都不骂我?”
我是一名口才导师,指导各年龄层的学员自信表达,目前的对象多为中小学生。这名小学生这么问我,想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曾经因为犯错而被责备。对我而言,在口才教学上,责骂永远是最后的手段,甚至几乎不曾派上用场。
有人认为“打是疼,骂是爱”。尤其学生忘词、反复读错音等等,就该严厉提醒或训话,好让孩子记住错误、纠正错误,不是吗?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形成恶行循环—越训话孩子得表现得越差。这是有科学解释的。
当孩子被骂或在高威胁环境下,杏仁核会向大脑发出“危险信号”,促使身体分泌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及肾上腺。短时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干扰海马体的功能(海马体是提取记忆的关键区域),导致信息“提不出来”,造成卡壳忘词或一时想不起之前被提醒的部分。
根据心理学的“注意控制理论” (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当人处于威胁或羞辱的情境下,大脑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这种焦虑会削弱专注,令工作记忆容量下降,“吃掉”部分脑容量。换句话说,骂并不会帮孩子记住,反而让“忘”的概率更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你越想做好,却表现得的越不好、越更容易失常。
再说,控制性语言与威吓是外控动机。孩子做得对只是为了避免挨骂,形成了“恐惧驱动”。一旦监督消失,动力就会消失。孩子要敢于表达、愿意练习,靠的是兴趣和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做得到)。当孩子觉得错了就会被骂,就会更倾向回避挑战、减少尝试,长期下来变成害怕开口、失去兴趣。
孩子学不来、记不住,并不是靠责骂就能解决的。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能做的,是先理解孩子的状态和难处,再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应对。这一套行不通,就再探索其他的方案。这也间接灌输孩子一个重要得观念—方法总比问题多!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他们并不孤单,而是有人与其并肩,一起“作战”!
口才训练本质上就是反复试错与修正的过程。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次次完美的演练,而是一次次勇敢的尝试,直到能把自信带到舞台和比赛上。而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营造一个允许试错、鼓励修正的环境,让他们相信:不怕错,才会越来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