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霹雳州的内陆,有一个新村名叫 Lasah,中文地名正好就是"叻沙",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相信各位朋友听到这个地名,心想这里一定是咖喱面"叻沙"(laksa)的发源地吧!可惜,事情恰恰相反。你在 Lasah 这个小镇,几乎吃不上一碗叻沙。
真正让 Lasah 出名的,不是叻沙,而是田鸡粉与田鸡炒粉。一盘热气腾腾的田鸡粉端上桌,鲜香的酱汁包裹著嫩滑的田鸡肉,再配上炒得恰到好处的米粉,香气扑鼻。久而久之,这道田鸡粉汤与田鸡炒粉反而成了当地的"招牌",让食客记住了这个唤作"叻沙"的小镇。
霹雳叻沙(Lasah)、雪兰莪叻思(Rasa)与森美兰亚沙(Rasah),是三个马来地名近音的三城记,然而中文音译的地名却各有不同。虽说各异其趣,地名近音亦带来混淆与困扰,尤其独立前中文地名未有统称,经常有人误把冯京当马凉,或是马来文地名不小心弄错。
例一,Lasah与Rasa皆曾被唤作"叻沙",1923年谭俚夫《南洋埠名》、1928年林穆群《马来半岛商埠考》,皆以叻沙与叻思来称作Rasa,1939年潘醒农《南洋华侨便览》则称之"拉沙";例二,吉隆坡美以美男校中学(MBS)前著名校长森敬湖(Takamizu Mori),三岁自日本随同家人移民马来亚,他们住在新古毛附近的叻思,但其传记误把Rasa写作森美兰的Rasah。
根据老和丰也是笔者老战友的潘君胜,1980年代与1900年代,叻沙仍有两间茶室售卖田鸡粉,当时叻沙是从和丰(Sungai Siput)往叻沙山区树桐车必经之道,还有许多芭场及园坵工友在附近工作,那是叻沙最兴旺年代。 潘君胜年少时曾随父亲在叻沙的森林边缘开芭。
叻沙大街前有一座地名牌,中文从左至右为"叻沙",从右至左则为"沙叻",若是按照过去华民习惯从右读起,一时不察很容易误解为沙叻。至神是,叻沙在和丰(Sungai Siput)北边,和丰西边还真有一个沙叻(Salak)。叻沙华民各种方言群都有一些,惟沟通语音以粤语及华语居多。

在采矿年代,邻近叻沙的和丰、怡保等地均有大规模锡矿开采。 叻沙位于和丰周边,属于霹雳州北部,地处锡矿富集区,但开采纪录远不及和丰主矿区。马来西亚国家档案馆的口述记录,叻沙曾有小型露天矿场,由华人矿工和英国公司合作开采,但未形成大规模体系。1895年美国第54届国会会议文件汇编,一张关于霹雳锡矿地质层图,当中便包括Lasah village(叻沙村落),可见叻沙采锡至少已有百多年,然而如今叻沙尽是油棕园,甚至不见矿湖的痕迹。
叻沙村长黄敬镔则告知,据他了解,叻沙往和丰路上曾有一座锡矿,当年矿工多住在叻沙一带。此外,在叻沙后方的森林保留地,昔日有不少华民在溪边洗琉琅淘锡米,洗琉琅工人与外地来的胶工亦住在叻沙。由于叻沙邻近大森林,曾是往来开芭华工等的歇脚地,高峰时期叻沙商业活络,叻沙大街加上河对面的马来甘榜边缘共计有上百家店铺。
可惜好景不再,紧急状态组建了叻沙新村,独立后矿业式微,人口也逐渐流失,叻沙变成一个几无人认识的小新村。2003年统计,村里的叻沙华小仅仅剩下46名学生。根据村长黄敬镔,如今新村不到50间村屋,年轻一辈多离乡背井远到新加坡求职,唯有有产业的村民会留下来,即便如此村民亦不及百人,而且女性留在叻沙的不多,一些村民则与原住民联姻。
关于叻沙地名的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流传数种说法或可追溯拓荒历史。一说Lasah或源自马来文melasah,意为踩踏或穿越,反映早期的开荒。另一说源自一位擅长治病的巫医,传说他能melasah(祛除)患者体内的病痛,其事迹广为流传后成为地名来源。还有一说,地名源自一种叫melasa的热带藤类,昔日藤农与矿工榨汁止渴,遂借此为地名云云。
雪兰莪的Rasa,马来文意为感觉、味道。中文名叻思,应该是客家话Rasa的谐音。最早来到叻思的矿工,多为惠州客家人。早年,叻思也被唤作叻思坡。至今,历史悠久的群乐俱乐部,招牌前仍挂有"叻思坡"大字。亦有人称作叻思埠。在中国,一些文献称作"叻思布"。原属惠州、今属深圳的龙岗区坑梓,便有记载称近20户人家,后来辗转移民到了"叻思布"。
由于"布"与"埠"同音,很可能便是叻思埠之误,至神还有人记之"叻思婆",估计是"坡"与"婆"客家话近音,遂有人误解为"婆"。不过,1904年英殖民官员H. W. Firmstone却有此一说,根据人口普查,雪兰莪州的叻思(Lak-su)实为闽南人聚居地,因之叻思中文名源自闽南话发音云云。
叻思最老的神庙雷皇爷宫,成立于光绪26年,也即1900年,距今125年。不过,雷皇爷宫却称创建于1880年,这里面有20年的误差。还有一说,雷皇爷宫是1903年开始守护叻思。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早在19世纪末叶,叻思丰富的锡藏,便吸引大批矿工前来采锡。当年,叻思与古毛(Kuala Kubu)、双文丹(Serendah),同为雪州北部锡产重镇。
在19世纪末,叻思就已是一个热闹和繁华之地,形成了一个3000到4000人的聚落。全盛时期,单是露天锡矿场,就超过20个,还有5艘采锡铁船。矿主就包括了陈文晟、陆佑、谢英华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今天,雷皇爷宫前面那一段路便称陆佑路。
至关键矿主为陈文晟,他是福建安溪人。幼年随父侨居马来亚,父亲在叻思当矿工,后来成了小矿主。陈文晟青出于蓝,一手打造自己的矿业帝国。1918年26岁之年,他在五亩风水宝地上,建一座大洋楼命名"大观园"。陈文晟的梦想,或是建一座比美《红楼梦》的大观园。二战时,大观园被日军占据,不少华民被捉到这里审问拷打受刑,有者被押至屋后枪毙并就地埋葬。
英殖民乌雪县行政中心设在古毛,1921年因古毛频频大水泛滥成灾,英殖民行政中心一度迁至叻思。话说,陈文晟曾经认定,叻思将会比吉隆坡更旺盛。根据记载,叻思1905年时有二万人,而那时吉隆坡才不过三万人口。然而日本南侵,叻思一切都变了,锡矿几乎全都停产,战后叻思回不到过去,已经无法与吉隆坡堪比了。今天的叻思,繁华落尽后只是一个沈睡小镇。
森美兰Rasah昔日亦写作Rassa,难怪不少人误当作雪兰莪的Rasa。印裔民间学者S. Durai Raja Singam则称,Rasah或Rassak是芙蓉以南的一个聚居地,曾为双溪乌绒邦(今芙蓉)的首府。Rassak是一种可造船的树木。而Asah意为"磨利",早期开拓者沿河溯流而上,发现此地丛林密布,遂在溪边石头上磨利刀镰以开辟荒地,后他们将溪流命名为Asah,此后渐渐演变成Rasah。S. Durai此说似乎道明了华民何以把Rasah称为"亚沙"?
这三个以锡米与汗水筑成的地名,一个"能止渴"的Lasah,一个"有滋味"的Rasa,还有一个"可磨利"的Rasah,三地近音,遥遥呼应,堪称华民对吾土吾乡的一种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