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安东咖啡厂的长春圃,前面人物为孙中山的二夫人陈粹芬,她在长春圃居留了14年。

约莫30多年前,在广东中山翠亨村参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从展示板上首次得见孙中山与其革命伴侣陈粹芬的合照,对这位被历史遗忘的孙中山红颜深感好奇。再后来,得知太平安东咖啡厂仍保留一间"长春圃",竟是当年孙中山与陈粹芬曾借住的小洋楼,我们为此三番四次到太平长春圃寻访,这一回长春圃整修后重新开放,终能与安东咖啡业主拿督程文钟博士面谈。

长春圃是一座南洋殖民风的建筑,建筑面积不大,前方为正厅,厅后左右两侧有两间小房,后面则为天井、厨房,昔日长春圃筑有围墙,洋楼外还有马廊、池塘、凉亭、小花园,并种有一些果树如红毛丹、榴莲等。都说孙中山对榴莲避之则吉,然而陈粹芬却嗜吃榴莲,不知是否与长春圃榴莲树有关?

陈粹芬(1873-1960)和孙中山(1866-1925)究竟是什么关系?长春圃对陈粹芬的身份定位颇为有趣,2016年笔者探访长春圃发现,洋楼外的告示牌称安东长春圃,"孙中山和他的红颜知己居留过的别墅",然而如今改成"孙中山与陈粹芬一家人在太平的故居"。洋楼内新添的"长春圃历史沿革"展示板,既把陈粹芬称作"孙夫人",又把陈粹芬称为"孙中山平妻"。

笔者搜集陈粹芬的资料似乎并无平妻之说。"维基""有此一说,平妻指元配以外同时存在的其他正妻,但其实际法律地位仍然为妾;至于"知乎"另有不同说法,与妾不同的是平妻不需向元配行妾礼,其实际上的地位仍然不及元配。不过,陈粹芬被喻为孙中山的如夫人,字面上"如夫人"看起来是"像夫人一样",惟古代汉语中是对他人妾室的尊称,如夫人在称呼上更委婉,也略带敬意。

程文钟告知,整个地段约莫三亩,至于长春圃洋楼面积,不包括原来后方的天井、厨房等计有1066平方尺,前方正厅计有427平方尺,左右两侧房间,一间14.25 尺X 18尺即256平方尺,另一间12尺X18尺即217平方尺,两房之间走廊165平方尺。原来后方的天井等范围,现已改成安东的休闲咖啡座。

"在威省爪夷(Jawi)炒咖啡的爷爷程依妹(程天涌),转到和丰(Sungai Siput)与堂舅等开设小型咖啡厂,名称即为安东,由此创设于1933年的安东是本地最老的咖啡厂。后来咖啡厂迁来太平,再后来租借现长春圃地方开厂,1942年得知长春圃欲出手便买下,那时犹未知孙中山等与长春圃有关联,直至邻居告知孙中山等曾在此居留,爷爷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分外珍惜。"

安东咖啡老板拿督程文钟介绍长春圃据称是孙中山购置的四幅木刻屏风。
安东咖啡老板拿督程文钟介绍长春圃据称是孙中山购置的四幅木刻屏风。

程爷爷把洋楼当作是住家兼办公室,从小程文钟即与家人住在这里,想到伟人孙中山与陈粹芬也曾在此下榻,程文钟便有一种莫名的历史参与感。爷爷与父亲皆曾嘱咐,必须保留与维护长春圃的原来面貌,程文钟大学毕业后接手家业,这方面他相信不负前人所托,并新增了王琛发教授解说孙中山与陈粹芬故事的展示板。

一面领我们参观,程文钟一面讲解,孙中山、陈粹芬一些留在长春圃的遗物,很可能都在战乱时代失落了,如今仅剩下据称是孙中山购置的四幅木刻屏风,左边两幅是麒麟呈祥,右边两幅则是母鹿哺乳,1980年代台湾蒋经国就任总统后,曾派人到太平长春圃欲收购革命遗物,出价高达一万二令吉换取屏风,不过程爷爷坚持不卖,后来有新加坡人来收购同样不卖。

另外就是一套硬木制成的桌椅,据称孙中山、陈粹芬,以及一些革命志士,曾在此开会与批阅公文,程文钟担心太多人摸桌面以致受损,如今桌面上加盖了一层玻璃保护。程文钟也告知,很多中国游客来到这里,只为一睹孙中山走过的痕迹,甚至孙中山后人亦不辞千里前来,住过长春圃的孙中山曾侄孙孙必兴,2009年即曾带团来长春圃重游旧地。

长春圃位处太平市郊的阿三古邦(Asam Kumbang),那是一个马来甘榜的地名,距离太平市区约莫三公里。马来文Asam Kumbang是一种酸果,客家人称之"黑皮酸"。昔日,阿三古邦路有一座火车栅,就在长春圃洋楼对面,现在这一段阿三古邦路换成车行天桥,天桥旁即安东割卖的小段地,建成数间店铺但如今皆改成燕子屋。

回到陈粹芬,孙中山红颜也好,孙中山的平妻也罢,又怎会来到太平长春圃暂住呢?原来,陈粹芬原籍福建同安,但在香港出生,相信能操粤语。陈粹芬原名香菱,又名瑞芬,排行第四,故人称四姑娘与陈四姑。笔者大胆推测,她本名应为陈瑞芬,陈粹芬之名或是后来所取,盖因"瑞芬"汉语念rui fen,而粤语发音为sui fan,差异蛮大,反而瑞芬、粹芬在粤语同音,皆为sui fan。

18岁那年,陈粹芬在香港经陈少白认识孙中山,初次见面即钟情于孙中山,自愿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照顾起居饮食,身兼保姆与保镖。有说,她擅长骑马,且能打枪,女中豪杰风范也。此后,陈粹芬无怨无悔与孙中山共同生活了14年,过著颠沛流离、出生入死的日子,她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烧饭做菜,任劳任怨。

陈粹芬追随孙中山革命,这是他俩在南洋的合照,可惜时间地点不详。
陈粹芬追随孙中山革命,这是他俩在南洋的合照,可惜时间地点不详。

陈粹芬从1906年至1911年,追随孙中山为反清革命奔走呼号,宣传革命理论,募捐革命经费,足迹遍及南洋各地。孙中山曾先后八次到新加坡,其中有三次和陈粹芬同住晚晴园,前后约有七八个月。这段时期,孙中山也到过槟城五次,相信孙中山途经太平时,曾在长春圃下榻,虽说孙中山在太平还有另一个住处,即粤籍头家陆文辉的"士林园",但不及长春圃般隐秘。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粹芬襄助孙中山,受尽苦难,付出了无数心血,而当民国建立后,她却功成身退。面对这一切,陈粹芬以宽广的胸怀表示:"我与中山一起推动了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我的使命已完成。我的出身平凡,知识有限,选择离开并非中山抛弃我,而是我自愿的决定。"

离开孙中山之后,陈粹芬到澳门孙中山大哥孙眉家中暂住,1914年,陈粹芬只身再到南洋,与陆文辉合股在司南马(Selama)开设30多亩胶园,司南马离太平约莫46公里,长春圃的原主人陈耕荃为汪精卫岳父,即安排陈粹芬住进她熟悉的长春圃,历时17年。没有生养的陈粹芬,收养一名太平出生的养女,取名孙容,又名孙仲英。

1931年陈粹芬应孙中山长子孙科之邀带养女回香港定居,后来孙仲英与孙中山侄孙孙乾结婚,恢复原名苏仲英。1939年苏仲英一家来马来亚探亲,也在长春圃居留数月,苏仲英儿子孙必兴亦曾数度前来长春圃重拾记忆。

1960年陈粹芬在香港离世。她追随孙中山十多年,离世30年后,陈粹芬的坟墓始迁移到翠亨村孙家祖坟地。2006年孙必兴撰文称,孙家"也一直把她(陈粹芬)当作家庭成员之一,且在孙家族谱注明陈粹芬是国父(孙中山)的侧室。" 这样的安排,也算是对原来无名无份的陈粹芬之最大慰藉了。

晚年的陈粹芬与养女儿子孙必兴合影,孙必兴父亲孙乾是孙中山侄孙。
晚年的陈粹芬与养女儿子孙必兴合影,孙必兴父亲孙乾是孙中山侄孙。

雷子健

资深前报人,已出版历史纪实《谁杀了钦差大臣》、《谁救了手雷女郎》,以及地方小史《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爱渔村:地图上失落的 海平线》等十多本作品,本专栏亦已结集为《地名采风录:一方水土一段古》。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