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本地学校辅导处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贴文,点名十款含有暴力、犯罪和仇恨元素的“限制级”电子游戏,并呼吁家长提高警觉管控孩子的游戏习惯,以防止青少年受到不良影响。

有关贴文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家长对有关提醒通告表示认同,认为青少年频繁接触相关游戏会受到负面影响,惟心理专家提醒,家长真正需要关注的,并非孩子玩了什么游戏,而是他们如何玩游戏、在生活中是否获得理解与陪伴。

 MY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家张庭锋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就提出了“玩游戏的孩子不会变坏,缺乏陪伴和孤独的孩子才会”的观点。

他也提到,综合全球数百项研究的结果发现,暴力游戏确实会影响玩家的脾气,但其实影响甚微。

MY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家张庭锋
MY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家张庭锋

他引述美国心理学会(APA)明确指出,暴力游戏不会导致玩家变成罪犯,并且有研究发现,如果扣除那些只发表“有结果”的论文,电玩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结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游戏可能会挑起青少年玩家的情绪,但不会决定他们人格的发展,所以家长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孩子玩了什么游戏,而是他们怎么玩。”

张庭锋进一步指出,他并不是鼓励家长放任孩子无节制的玩游戏,而是应该让孩子能在有爱且充满信任的环境中,享受游戏和从中学习。

他坦言,部分青少年通过游戏体验到“被肯定”的感觉,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批评或忽视的孩子,虚拟世界反而成为了他们暂时离开伤害的避风港。

“当孩子在游戏里能够取得胜利,或是在和队友协作的过程中被称赞,他门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心理需求。”

所以,张庭锋提醒,若家长贸然地将游戏从孩子的生活中拿走,或等于让孩子失去引以为傲的部分,包括他们在游戏中建立的人脉以及情谊。

他表示,没有哪个孩子想要当“失败者”,但若多家长在现实生活中给不了孩子“被认可的成就感”,那么就有可能会把孩子从天堂推入地狱。

换个角度从孩子视野出发

针对近期校园暴力案件频传的情况,张庭锋表示,作为辅导者或是家长应该更为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除了督促孩子日常所接触的事务,也应换个角度从孩子的视野出发,去看待他们的日常。

“在我的咨询室里,很多孩子第一次愿意开口说话,都是从一场游戏开始,而学校辅导处所建议远离的游戏中,我就玩了6款,我认为让孩子变得暴力的,从来就不是游戏,而是孤独、被否定和误解的心。”

玩完游戏 如何回归生活?

张庭锋认为,比起禁止孩子接触电玩游戏,家长们更应该教育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如何在过程中学习表达情绪,例如输了游戏该如何表达挫折感、赢了游戏如何尊重别人,亦或是结束了游戏以后,该如何回归日常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无论他玩什么游戏,都不会变坏,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人教育他如何面对情绪、表达愤怒和处理失败,即便是不玩游戏,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他认为,孩子在游戏里找的不是胜利,而是被理解的感觉,所以家长不应急著关掉孩子的游戏,而应该换个角度,坐下来听听孩子形容所参与的虚拟战役,还有孩子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依然能“吃鸡”的喜悦。

陈慧燕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