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规范,注册户口的年龄为13岁,这也是为了遵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OPPA)等法规。
对于社交媒体的年龄限制,各国法律各不相同,有的定为13岁,有的则规定16岁才可以注册个人帐号。
在澳洲,已经通过《Online Safety Amendment (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Act 2024》,规定社交媒体平台必须"采取合理步骤"防止 16 岁以下儿童注册账户。
在法国,已经立法要求未满 15 岁儿童,注册社交媒体需要经过家长或监护人同意。
在德国,未成年人若年满 13 岁但未满 16 岁,使用社交媒体须取得家长同意。
我国拟提升社媒注册年龄
政府日前宣布,计划强制所有社交媒体平台实施身份验证(eKYC),以防止13岁以下儿童注册账号。
通讯部长法米也透露,政府正在研究将社交媒体的最低使用年龄从13岁提高到16岁。
这个建议的提出,源自于最近校园内多宗涉及学生的负面事件,引发公众对社交媒体影响力的忧虑。
引起举国震惊的,莫过于发生在八打灵再也万达镇国中,一名16岁女学生遭14岁男同学持刀攻击身亡。
当然,罪魁祸首也不会只是社交媒体而已,而是未成年在使用网络平台时,能够无限地索取无边无际的知识之余,也会曝露在各种暴力、色情等内容。
未成年分不清虚幻和真实世界
我曾经在一个小学的校园讲座中,有一个十岁四年级的学生问我:当有人打我时,我能杀了他吗?
听到的当下我是震惊的,因为小朋友选择面对霸凌的方式,竟然可以这么极端的手法,他的认知里,可能不理解"杀了一个人"的真正后果。
这可能源自于具射杀和暴力元素的网络游戏,"杀人"的举动是很正常的,如果自己"身亡了",还能"续命"或是重新来过。在小朋友的眼里,"我把你杀了"也没关系,你还可以"再活一次"。
我问起我的朋友,他们如何规范孩子打电玩,一般上都是会阻止孩子下载具射杀和具暴力元素的游戏。
让孩子懂得脱离游戏里的"虚幻世界",并且懂得和"真实世界"接轨生活,是家长额外必须做的功课。否则,我们将会豢养 "宅男宅女"的下一代,甚至是把"游戏生活化"的新新人类。
设年龄限制家长需全力配合
从网络游戏到社交媒体,除了政府的政策制订,家长必须主动规范小朋友才是上策。
即便如今有13岁的年龄限制,我到小学校园演讲中,问起谁有社交媒体时,绝大部分13岁以下的小学生都会举手,而且不少还会到我的社交媒体留言。
试问,是谁会帮他们注册呢?除了本身懂得假造年龄,有些则是哥哥姐姐,甚至是父母协助注册。
如果家长们同意孩子用社交媒体,则必须建立起和孩子的"互信机制",让父母不定时查阅孩子的手机,了解他们在里面搜索和内容,以及聊天的对象,才能杜绝任何暴力、性骚扰或霸凌内容的入侵。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政府可以立法,社交媒体可以实名注册,但需要家长的全力配合,才能够完善地落实这个政策,让小朋友在更健康的网络世界里漫游,也避免更多的校园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