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老人院”在过去的传统被视为不孝的象征,仿佛那是子女放弃照顾责任,然而,这样的观念,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正悄悄被重新定义。

“送去养老院,是不是因为你不要照顾我了?”这句话,可能是许多家庭在讨论长辈安置问题时,最难以启齿、也最令人心碎的一句话。

在亚洲社会,“送去老人院”常常被视为不孝的象征,仿佛那是子女放弃照顾责任、选择逃避的决定。然而,这样的观念,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正悄悄被重新定义。

Wagaya长者辅助生活中心创办人马苰博,自2019年投身长照产业,从最初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开始,至今已走进无数家庭,也亲眼见证了无数照顾者的挣扎与无力。

他直言:“我不觉得住进养老院是可怜的。真正可怜的,是那些独居、没人照应的老人。”

他不只一次在新闻中,或亲自接触过这样的案例,年迈长者因一时不慎跌倒在家,却因无人发现而错失黄金救援时间,最终孤独离世,这就是长者辅助生活中心(养老院)存在的必要。

Wagaya的起点其实是来自于一个上门护理服务平台——Backliners。这是一个协助无法自理的长者在家中进行基本照护的团队,包含洗澡、喂食、协助医疗处置等服务。

起初,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为长者到府服务。但做了约4年后,越来越多家庭开始询问:“你们有自己的养老院吗?我们可不可以把爸妈长期交给你们照顾?”,这些询问不是因为子女冷漠或逃避,而是“真的太累了”。

马苰博感受到照顾者的无助,他说:“很多人请了外籍帮佣,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照顾品质不稳。若改请专业护理师,一天八小时、一个月下来就要花上上万令吉,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相较之下,每月3000至4000令吉的养老院费用,反而成为更实际、也更有品质的选择,因此他开创长者辅助生活中心是希望让那些已经身心俱疲的家属,能够喘口气;同时也让长者在真正安全、专业、有人情味的环境里,被好好照顾。

他分享其中一个故事,一位70多岁的老伯伯,坚持亲自照顾中风的妻子。两个女儿都在国外,护理团队每天早晚上门各两小时,协助洗澡与喂食。但剩下的20小时,全靠他一人。

“有天他打电话来说,他快撑不住了。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累死了,请你帮我好好照顾她。”

在马苰博看来,这不只是对生命伴侣的责任,更是照顾者无声的崩溃。他解释,“你看到吗?老伯伯不是先说倒下(生病),而是直接说‘死’掉。”他说:“照顾一位生病家人,对身体、心理、时间都是极大的压力。”

情感障碍并非不能放手而是不舍

马苰博坦言,即使现代社会的观念已逐渐开放,“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这件事,在华人社会中依然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情感门槛;仍有许多父母会直觉反应:“你是不是不要我了?”,家族亲戚也可能质疑:“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孝?”,甚至邻里之间,也难免投来异样眼光。

面对这样的舆论与情感压力,马苰博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把父母送进一间真正用心经营的养老院,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希望他们能被好好照顾。”

他进一步指出,这样的选择,其实也与族群文化背景有关。

在他观察中,友族家庭与华人家庭对待照护长辈的方式大相迳庭:“许多友族子女,会选择辞掉工作,转而经营一些小生意,以便能长时间待在家中照顾父母。他们对家庭的凝聚力很强,愿意为照护亲人而调整整个生活方式。”

然而他也强调,这当中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选择上的不同。

他相信,无论是在家照顾还是选择机构安置,最重要的是出于一份对父母的责任与爱。

示意图
示意图

他所创立的长者辅助生活中心,也正是希望成为一个介于家庭与社会照护之间的温柔延伸——不只是“机构”,而是一个让长者能安心生活、感受到关怀的“第二个家”,在这里,长辈不必孤单过日子。

长辈有同龄的朋友作伴,有专业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的日常照护,有人为他们准备三餐、细心倾听、一起谈天、参加活动与复健运动。

“这样的生活,未必比待在家里差。相反地,更安全、更有尊严,也更有人味。”

很多长者不是身体不好而是心态问题

谈到长者的心理状态,马苰博说得直白:“很多老人不是身体不好,而是心已经空了。”

年老后,失去了自理能力,连吃饭、如厕、洗澡都需要人协助,生活变得被动、依赖。再加上缺乏社交、没有目标,许多老人便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期待。

“每天就是醒来吃饭、看电视、再睡觉,没有一个人可以讲话。这样的生活,怎么不让人觉得‘我为什么还要活著’?”

为此,他们非常重视“沟通”与“连结”,他特地聘请能说华语与方言的护理人员,让长者能以熟悉的语言自然表达,降低防备感,也提升照护品质。

“老人要是连‘哪里痛’都不愿意说出来,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太迟了。”

他进一步分享,“我爸爸现在67岁,我还是鼓励他出去工作”,工作不只是赚钱,而是一种维持生活节奏与存在感的方式。

“他不是每天很忙,但他有同事、有人聊天、有事做。这样他才会有目标,有期待。”

他相信,人的心一旦没有目标,就会慢慢失去“想活下去的动力”;老年生活不该只是“等死”,而是应该拥有“期待”。

面对“要不要送父母进养老院”这个难题,马苰博给出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个真诚的反问:“你以为他自由,但他万一在厕所跌倒、没人发现,那叫自由吗?”

他认为,所谓“孝顺”,不应只停留在形式或传统眼光,而应回归到实际:“什么对父母才是真正的好?”、“好的养老院,不是剥夺尊严,而是帮助他们活得更安全、更有品质。”

住进养老院,不是被遗弃,而是选择了一种被好好对待的方式。对此,你认同吗?

林珮璇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