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马来西亚校园悲歌不断——从霸凌、坠楼、性暴力到持刀杀人,令人震惊的惨剧一宗接一宗地发生。那些我们以为只会出现在电影中的残酷情节,竟在现实校园中一再上演。更令人心痛的是,涉案者和被害者大多是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少年。他们原应该无忧地享受多姿多彩校园生活,如今却笼罩在冷漠与暴戾的阴影之下,惊慌失措地发现同理心、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等基本价值已然成了稀缺品。

这些事件不仅是孤立的悲剧,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深层的人性危机。当孩童和青年在虚拟世界中学会发泄,却未学会现实种的理解和表达。当愤怒与冲动无法被克制,当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表现得冷漠无情,这等同于人性退化,时代退步。科技突飞猛进,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我们的生活似乎更高效、更便利,但它真的让我们更幸福了吗?还是披著“进步”的外衣,一点一滴地侵蚀著人性,削弱了我们对善与恶、痛与爱、悲与喜的感知?

长期以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几乎被“发展”与“竞争力”所主导。理工科教育因能带来经济利益与国家建设成果,而被视为“有前途”的选择。孩子们被鼓励去学习电脑编程、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而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却被边缘化、被误解为“无用”。教育领域为了市场导向,倾向投入更多资源于科技与商业领域,忽略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事实上,人文学科教我们理解人——理解情绪、理解关系、理解价值。文学让我们感受他人的快乐与痛苦;历史提醒我们悲剧的循环,从错误中学习;哲学引导我们思考和追问“人为什么而活”,发现不同阶段的真善美;艺术教我们领悟情感深度,抒发得当;掌握多语能力,让我们看见世界如此缤纷多元。这些并非空谈的知识,而是人性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些看似“无用”的教育学科,恰恰构建了做人最珍贵的底线——同理心与良知。

当社会只追求效率与利益,而忽视情感、道德与反思,我们或许能制造更先进的机器,却培养不出更善良的人。校园悲剧的频发,正提醒我们: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塑造人心。家庭教育也一样,父母以成绩与收入衡量成就,却忘了陪伴与倾听的重要。

唯有人文教育,能让我们在科技浪潮中保持清醒;唯有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才能让社会不在冷漠中崩塌。教育的真正使命,不是偏向一端,而是让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若忽视人文底蕴,我们终将培养出的只是冷漠无情的机器“人”。
 

颜玉君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语言暨应用语言学系(中文)高级讲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