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屡屡见报的学校霸凌事件,到上周校园血案的发生,社会上有不少人都公开呼吁恢复体罚,尤其是雪州校园血案后,上至部长、民代,下至贩夫走卒对于今天学校的功能产生质疑,将为题归咎于学校没有体罚,所以造成今天各种校园问题的发生。
其实教育部从未完全废除体罚,校长与训导主任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对孩子进行鞭打,假设体罚真的能够解决今天大家眼中的学校教育乱象,首先拍手叫好的是学校老师,因为只要打了事情就能解决的话,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什么样的行为该被体罚?如何判定体罚的标准?公开鞭打让受罚者除了痛,还要让他也觉得丢脸?又或是关起门来打,让受罚者感受到痛就好?从通俗的话语来说,就是哪样的孩子与行为欠揍?又该如何揍他们?
至此或许有人会说本文是来为废除体罚护航,也一定会有人说事情冷却了,就有人出来“洗地”,然而上述提到的惩罚问题却是今天学校系统中,处理学生问题无法避免,也是让所有老师与学校行政最为头痛的问题。
恢复体罚在目前看来似乎是整个社会主流意见,然而所有的意见基础都来自于已经被定调的各种霸凌、冲突与重大社会案件发生之后的感受,大家都以一种当初如果有体罚,事情就可能不会这么严重的感受提出意见,换句话说,这种主流论调可以说是一种事后孔明的说词,至于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大家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深入探讨。
回头来看,鞭打等体罚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为了防止学生犯下更严重错误?还是在学生犯事后的一个惩戒方式?这两种思考角度决定了惩罚的强度与模式。如果为了预防,那学生既然没有作出什么严重的错误,校方该如何决定惩罚的强度与模式?假设鞭打与体罚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害怕”那打完之后事情就结束了吗?
再来,假设今天你的孩子犯下了某些看似不严重的错误,而校方、师长们觉得现在不给予最严厉的惩罚,以后会更严重的角度决定动以严厉的鞭打等体罚,身为父母的你能接受吗?在现实学校的作业中,这些都是需要思考,也是教学现场极大的挑战。
在过去大家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不能否认有不少师长是打在你身痛在我心,透过鞭打体罚来要求学生,但也有不少老师是以一种羞辱、建立自己权威的模式去体罚孩子,不考虑是非对错,也不在乎孩子的自尊与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维持。
所以鞭打与体罚看起来很容易,谁来打?什么行为应该打?为什么要打?打了之后该怎么让孩子能够反省?这些都是教育不能忽视的环节,如今的社会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状态,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有要求,也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自信,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做坏事的都是别人家孩子,自己孩子都是教了坏朋友而已。目前看起来似乎大家都拥护恢复体罚,事实上当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时,又是另外一回事。
回头去看,不是犯错的孩子该不该揍的问题,而是他们为什么会犯错?家庭、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如果最根本的问题不找出来,打完一个,还有另一个会出现,况且也没有人能够保证打完后就不会再犯,难道我们就要不断的体罚作为有效教育的标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