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坐在家里直接处理银行事务?不用再排长龙,不用见柜台职员,只要对著手机说:“帮我开一个储蓄户口”,AI就乖乖帮你处理好一切。国内最近推出的Ryt Bank,就是号称全球第一家AI驱动的银行。我在想象,这类银行是不是职员很少,几乎所有流程都能够由AI搞定?
AI银行的出现,代表金融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以前要办贷款、理财、开户、查账,都要经过层层手续。如今,AI可以自动分析、判断、审批账户,一键搞定。客户只要跟AI虚拟助手聊天,讲你要做什么,它就能帮你完成转账、申请信用额度,甚至分析你最近花钱太多,温馨提醒你节制一点。其实像美国银行、英国汇丰银行也都在尝试使用AI,用来预测风险,侦测诈骗与提升效率。例如 美国银行的虚拟助手 Erica,自推出以来与用户互动超过 25 亿次,目前已吸引约 2,000 万客户使用。
根据业内调查,在 2025 年初,全球有高达 92% 的银行宣称至少在某个核心银行职能里启用 AI。Bain & Company 在 2024 年对 109 家美国金融机构做调研,发现AI 可以带来生产力提升,客服效率增强,软件开发速度变快等等。据市场Precedence Research,全球银行业AI市场规模在2025年预计为345.8亿美元,2026年将增长至455.9亿美元,并有望在2034年达到约3794.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63%。
然而,《Banking Dive》的报告指出,虽然各大银行纷纷投入AI的浪潮,但大多数用户其实并不了解 AI 的运作方式,也因此感到不安。许多客户担心个人数据的隐私与安全,一旦系统出错或遇到问题,往往难以获得即时的人工协助。此外,不少人也对算法的公平性与透明度提出质疑,尤其是在贷款与信用评估等关键环节,若 AI 的决策过程不够公开,用户在被拒绝时会觉得被机器否定的挫败更深。许多用户呼吁银行应明确说明哪些流程由 AI 负责,哪些仍由人工审核,让客户拥有知情权与选择权。
Cognizant 的研究显示,用户在面对AI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当AI用于学习阶段,例如帮助他们理解理财产品或分析市场趋势时,多数人乐于接受,认为AI能节省时间与提升资讯透明度。然而,一旦进入购买或使用阶段,尤其涉及贷款,投资等高风险,金额较大的业务,用户的信任度就会明显下降。换句话说,AI被视为一个有用的辅助手段,但尚未被普遍接受为最终决策者。
令人忧虑的是,许多 AI 系统如同一个黑箱,外界难以理解其决策逻辑。一旦发生错误,人们往往无法厘清责任归属,究竟是应该由银行,客户,还是开发算法的AI公司承担法律责任?
正因如此,全球监管机构已纷纷行动。欧盟已通过其《人工智能法案》,将包括信用评分、风险评估等金融 AI 应用纳入高风险 AI监管范畴。因此,在欧盟境内运营或服务欧盟客户的银行与金融机构,必须按照该法案的标准(如透明度、治理、可追踪日志及人类监督机制)来进行合规。
国家银行在2025八月年发布的《金融领域人工智能讨论文件》指出,本地金融机构采用AI的速度正在迅速上升。根据2024年的调查,71%的银行与发展金融机构已实施至少一项AI应用,高于2023年的56%;另有超过60%的机构视AI为未来三年的战略重点。该报告也与科学、工艺及创新部(MOSTI)于2024年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治理与伦理指引》保持一致,鼓励金融机构践行道德与透明的AI使用原则,并聚焦于多赢的AI应用,既惠及消费者,又能提升机构效率,并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笔者认为,要让AI银行稳健发展,关键是必须在创新与监管取得平衡。一方面,我们应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AI优化效率与客户体验。另一方面,银行必须建立清晰的责任机制,明确哪些决策可交由AI执行,哪些必须经人工复核。政府与监管当局应制定全面的AI风险管理标准,确保每一次算法行为皆有记录可查,以免消费者权益受损。同时,银行业也需强化员工培训,让人力从传统业务转向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与客户顾问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
未来的银行竞争,不在于哪家的AI更快更准,而在于谁更懂得以人为本。AI银行固然代表金融科技迈出重要一步,但也提醒著我们越是先进的科技,越需要人类的温度、信任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