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应用AI透过大数据对许多历史事件或社会现像进行分析与归纳,然后整理出一套说法。笔者尝试透过Chatgpt就国内中文学界的学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剖析,结果出乎意料的精准。例如对不同学者的学术取向、时评风格与公共形象、知识分子的角色与价值做出评述。短短三十分钟,就能获取数十位学者产出过哪些作品,并且就学者的学术风格与特点进行点评。

依据我们对AI的认知,AI是依据所收集的资料去归纳使用者提出的问题的看法,其提供的答案基本上是没有私人情感与偏好的成份。因而,就某方面而言,AI提供的答案是具客观性的。

AI可怕之处是掌握了大数据,它的 “数据库”几乎搜罗了网上可看到的材料,整理和归纳的速度愈来愈快,可靠性也日渐提高。至于它是如何去生成问题的答案则是内部的技术层次的范畴, 由不得使用者去质疑。

国内使用中文进行文史研究的学者多达五百人。如果要针对这些学者的文风、研究特点,研究亮点进行梳理,例如以《马华文史学者写作风格》做为研究题目,透过AI进行梳理,基本上不出一个小时,就能够看到一个粗略的轮廓。把框架订定之后,先针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普查,逐一把学者的相关讯息输入AI系统,再把AI提供的讯息摘录下来分析,然后就搜集到的资料开展研究,学者的行文风格、擅长研究领域等等就能勾勒出来。

当然,AI的处理资料的惯性大致已定型,使用者必须在问问题的技巧下点功夫,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引导AI提供更多的材料。透过分析得出的结果才会更全面。

AI的好处是帮忙使用者回答问题,要确保答案的可信度,首先要对所要问的问题的大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要AI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首先要避免具带风向的意图。再者,使用者还要具备对史料掌握的能力,能够迅速判定AI提供资料是否存在缺失或错误,才能继续采用有关的资料。借助AI搜索资料固然方便,但考验的是使用AI者的学术能力。对那文抄公,习惯断章取义妄下定论者,固然AI是个好帮手,但夜路走多了总会见到鬼。只要被捉到有抄袭的行为,信誉就会受损。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