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认识一位工作性质“超前卫”的新朋友。
她隶属于某家国际企业,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外界订单,到各公司进驻一段时间,观察人员运作后,然后会利用AI绘制“职场配置图”。
这份图,将协助高层判断哪些岗位可被优化,哪些人力能被取代。说白了,就是“让AI帮忙裁员”。
原以为这是国外才发生的事,没想到已在本地真实上演。
毕竟,近期看到许多国际企业纷纷透过AI裁员的新闻。包括电商巨擘亚马逊传出计画裁减人力资源部门15%的员工;高盛集团通知员工即将进行新一轮裁员;软体公司赛富时则宣称,透过在客服导入人工智能工具,一年节省超过4亿令吉成本。
看似一场成功的转型,其实是一场静悄悄的淘汰。
最可怕的是被取代的不是懒惰的人,而是工作内容是“AI能处理”的人。而AI为企业追求的效率,让我不得不好奇,究竟最后是谁的胜利?当人类被逐步排除在工作流程之外,劳动的价值,还能怎么被定义?
“他们没有针对谁,只是AI会把效率摆在最前面。谁的产值低、谁的工作重复性高,演算法自然会画出答案。”朋友解释我的疑问。
她解释,最难的不是画图,而是面对人。因为被裁掉的,多半是行政、人资、客服这些每天默默维持运作的人。听起来合理,也残酷。
但她强调,接下来AI逐步取代的,可能是原以为安全的白领职场。编辑、设计、分析师、顾问等,那些需要专业知识、经验、判断与语言能力的岗位,AI如今也能学会。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拥有专业就能高枕无忧时,分分钟就已在被取代的倒数计时里。
AI浪潮的受益者,往往是懂科技、懂策略的高技能人才或企业主。当AI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社会阶层的鸿沟是否会被拉得更深?政府与教育体系,准备好帮助那群“被时代甩下车的人”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这次裁掉的名单中,不仅有仓储工人,还包括“人力资源部”。这意味著,连“处理人”的工作都能被演算法取代。当未来的面试、升迁、绩效评估全由AI判定,企业的“人性”还存在吗?在一个由数据驱动的职场,我们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计算的数据?
值得庆幸的是,AI确实能让公司更快,但它目前无法让关系更深——不懂员工的焦虑,不理解顾客的情绪,更不懂文化的细微差异。这些“软实力”或许是企业真正的韧性。
“的确,AI画得出组织结构,但暂时画不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那位朋友也不得不承认这点。
这场AI革命看似科技议题,实际上更像是文明的选择。企业固然要追求效率,但若全世界都只在削减成本、取代人力,最终我们可能得到一个“完美运作却毫无温度”的世界。
当AI浪潮无法逆转,企业会继续裁员、重组、重塑效率,但这也是每个人重新定义自我价值的时代——你是被演算法归类为可取代的一群,还是能创造不可取代价值的人?
答案,恐怕早已不在AI手里,而在我们愿不愿意开始升级的勇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