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猪肉价格一路飙升,消费者怨声载道,不少人把气出在猪农身上,认为是他们故意抬价。可是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马来西亚猪肉市场的混乱,并不是农民“黑心”,而是因为非洲猪瘟(ASF)入侵、非法走私横行、政府行动迟缓,才让整个产业陷入危机。
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病毒,至今没有有效疫苗。一旦传入农场,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今年,雪兰莪已有超过7万头猪被扑杀,整个行业人心惶惶。
更可怕的是,非法进口和走私不断。仅今年,就有数百吨走私猪肉在港口被查获。问题是,查获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暗门”依旧存在。病毒很可能就是通过这些漏洞,静悄悄进入本地市场。
为什么不立刻封杀?
其实,早在几年前,政府就宣布禁止从出现非洲猪瘟国家进口猪只和猪肉。但禁令≠安全。执法若松懈、监管若不到位,再严的法律也只是纸上谈兵。
砂拉越早已禁止从半岛输入活猪和猪肉产品,还要求进口必须来自没有非洲猪瘟国家。但在半岛,联邦与州政府之间的步调并不一致。有人怀疑,是否因为政治意愿不足,还是利益关系太复杂?这是社会必须追问的问题。
联邦与州政府之间长期互相推诿,大家都在“打太极”。问题是,要拖到什么时候?难道要等整个养猪业死光,才肯坐下来一起合作?
宗教与产业:真的不相容吗?
有人说,因为马来西亚是穆斯林国家,所以政府对养猪业“不上心”。但这说法未必成立。其他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例如埃及,也存在猪肉产业,虽然多数人不食用,但仍允许少数群体和出口市场存在。
因此,问题的根本并不是宗教,而是政策。若高层缺乏支持本地猪农的意愿,养猪业自然在补贴、保障和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
谁才是“猪肉贵”的真凶?
猪农把猪卖给屠宰场或中盘商,再进入市场。可走私猪肉和非法进口往往更便宜,中盘商当然趋之若鹜。于是,本地农民在高防疫成本、随时可能被扑杀的压力下,反而失去市场。
消费者看到猪肉涨价,就责怪农民“黑心”。但真正的问题是:非法进口冲击市场,政府监管不到位,成本层层加码。猪农才是被夹在中间的弱者。
更糟糕的是,市场上进口猪肉数量庞大(合法与非法都有),表面上供应似乎“不缺”,但其实这是用进口量掩盖本地产能崩塌的真相。很多餐馆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进口肉,久而久之消费者已习惯,却没意识到这正在挤压本地猪肉的生存空间。
很多消费者其实不知道怎么分辨本地猪肉和进口猪肉。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闻”。依据本人多年的观察,本地猪肉基本上没有什么臊味,煮出来干净清爽,几乎没有额外的骚味;进口猪肉,尤其是走私或低价进入的,往往一打开包装就有一股浓烈的猪骚味,有时甚至带著公猪特有的刺鼻腥臭。肉色看上去也偏深沉油腻,煮过之后汤底浑浊,吃起来味道沉重。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说在外面餐馆吃到的猪肉味道怪异,就是因为用了进口肉。而真正的本地猪肉,肉质细嫩,汤头清甜,几乎没有多馀的猪臊味。
更值得注意的是,巴刹上常有“进口肉混本地肉”一起卖。肉贩辩称猪肉异味是“猪体质问题”,但事实上,公猪若未阉割常有明显骚味,加上冷冻时间长、反复解冻,腥味更重。这才是进口肉“猪骚味”的真正原因。本地新鲜猪肉几乎没有这种怪味,这是消费者最能分辨的关键。
至于“黑心猪肉”,常指病死猪肉、未检疫肉、掺假的非法肉,或冷冻过久的肉。消费者当然该警惕,但真正更危险的是非洲猪瘟病毒与走私肉背后的漏洞。
如果本地猪业倒下会怎样?
很多人以为,反正可以靠进口猪肉来填补缺口,但这是一个危险的幻想。若本地猪场彻底倒下,马来西亚的食品安全将完全依赖进口,一旦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或出口国爆发疫情,我们甚至可能面临无肉可买的窘境。
与此同时,猪肉价格将长期维持在高位,消费者只能承受贵价却品质低劣的肉品。更严重的是,与养猪业紧密相关的屠宰、运输、饲料、兽医等整个产业链也会随之崩溃,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对本地经济造成沉重打击。餐桌文化也会改变,消费者再也吃不到那种“新鲜无味”的本地猪肉,而只能接受臊味浓烈的进口肉。最可怕的是,国家将彻底丧失粮食自主权,未来只能完全依赖外国供应,任人摆布。
政府必须做什么?
要让产业走出困境,政府必须展现真正的决心。首先,应当坚决禁止从出现非洲猪瘟国家进口任何猪只和猪肉产品,并同时加强边境与内陆的巡查,杜绝走私与暗门。其次,每一批进口猪肉都必须有严格的检测与检验证明,不能让“纸上安全”替代实质把关。与此同时,农务、兽医、海关等部门必须跨部门合作,建立起透明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才能确保执法行动不再各扫门前雪。
除此之外,政府也必须给予本地猪农合理的补偿与扶持,包括贷款、保险和防疫资金,让他们有能力重新站起来,而不是在扑杀后陷入绝境。最后,还必须提高公众认知,让消费者明白今日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其实是防疫成本与非法走私的恶果,而不是农民的贪婪。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理解并支持本地猪农,共同守住餐桌安全。
别再让猪农孤军奋战
非洲猪瘟不是单纯的猪病,它是国家粮食安全、公共卫生与经济稳定的问题。今天我们若不堵住走私与非法进口,明天遭殃的不是猪农,而是所有消费者。
猪肉不是奢侈品,而是许多人餐桌上的基本食材。别再把怒火发泄在农民身上。真正该被追问的是:政府,究竟要不要保护本地产业?要不要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别再互相推诿,不要再拖延,政府必须马上行动。否则,最后消失的不只是猪肉,而是一个国家的产业根基。只有答案明确、行动果断,我们的猪肉市场才能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