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错刀,毁掉一条命;老师教错书,却可能毁掉一整代人。我们对医生、律师、工程师设下高门槛与社会尊重,却在教师身上,容许一种荒谬的心态,好像谁都能当老师。
于是,最聪明的学生被推去读医科,成绩最好的去当律师和工程师,教育系却沦为退而求其次的兜底选择。考不到医科?算了,去当老师吧。一个社会若是用这样的逻辑来分配人才,那么孩子们的未来,就在起跑线上已经被忽视。
我们口口声声说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现实中,这份职业并没有被严肃对待。多少人挂在嘴边的,依旧是“不会读书才去当老师”。这样的观念,等同于承认下一代的教育,交在不被重视甚至被轻视的人手里。医生毁掉一条命的悲剧我们无法接受,律师败掉一场官司的损失我们无法忍受,可是当一名语法错得一塌糊涂的老师站上讲台时,社会却选择视而不见。
低门槛必然带来低质量。许多老师缺乏专业训练,知识本身不完整,甚至靠抄黑板、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教学任务。更严重的是,部分老师泄漏考题,让学生靠捷径过关;有些老师对学习较慢的学生不耐烦,甚至冷嘲热讽。孩子们在课堂里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投机、背诵、应付,而不是理解、思考与创造。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误导了学习,更摧毁了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老师的影响远不止分数。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带刺的讽刺,足以让孩子失去信心;一次公开的羞辱,可能让学生一生留下阴影。教育不该是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有思想,有自信的人。然而现实中,多少孩子被迫接受错误的价值观?多少年轻人被教会“不要问太多、考试最重要、创意没分数”?这样的教育,能造就怎样的国民?
当然,问题不只在教师个人。家长与社会的矛盾态度,形成了另一种恶性循环。家长遇到不满就责骂老师,把老师当成保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长大,对教师毫无敬意。
结果是,我们一边喊著尊师重道,另一边却不断践踏教师的尊严。好老师付出心血,却常被忽视甚至打击,混日子的反而安然无恙。教育体系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失去公信力,补习中心成为家长的寄托。
制度性危机
这不是个别老师的问题,而是制度性的危机。要改变这一切,首先必须敢于直视现实。教师的筛选标准,应该和医生一样严格。除了学术成绩,更要有品格、责任感与热忱。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
此外,教师必须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而不是没得选的退路。政府应当提升师范教育的门槛,确保只有具备真正热忱与能力的人才能进入。同时,整个社会也必须重建尊师文化,让教师重新得到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医生毁掉一命,老师毁掉一代。一个医生的失误,可能带来手术室的悲剧;而一个老师的失职,却可能让无数孩子在课堂里失去自信、创造力与未来。如果我们继续让所谓的次等人才来教育下一代,最终毁掉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而是整个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