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我曾遇见一位百岁董事。他每天早晚坚持锻炼、继续工作,还笑著说,每天都要快乐健康,直到上天要带你走。可在马来西亚,我们却常听到一句话:哎呀,老了啦,不能做了。同样是面对老去,两种心态,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前者积极进取,延缓退化;后者却把自己交托出去,依赖别人来承担。
在我国,大部分公司和政府依然把60岁设为退休线。虽然近年来有延长到65岁,但社会普遍认定,一到这个年纪,就该停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60岁的人身体依然健康,完全可以做轻松或兼职的工作,却被职场视为过时。
在家庭里,长辈一旦宣布累了,不做了,儿女就必须接手所有责任。如果子女没办法提供所谓理想生活,就会立刻被贴上不孝的标签。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孝顺被狭隘化与制度化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见一些情况。父母身体还能动,却坚持说老了,不扫地,不洗碗。子女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还要兼顾家务;长辈年轻时爱种花种菜,可退休后却说不要动了,把杂务全交给子女。
更沉重的是金钱。子女往往还在供房供车,每月却必须挤出孝亲费。若一时拿不出钱,就会遭到亲戚的指责:这么大读书白养了,不孝啊。久而久之,孝顺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债务。子女既要承担现实的经济压力,还要背负不孝的骂名。这种情况,本质上就是道德绑架。
在台湾,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依然选择继续工作,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他们相信继续动,才不会老。在新加坡,社会更是普遍接受并尊重长者的延续劳动。有人在超市担任收银员,有人在公园做运动教练,甚至还有人选择在晚年创业。社会氛围并不歧视在职长者,反而认为这是积极的老去方式。
反观大马,若长辈在60岁之后还选择去工作,很容易招来冷言冷语:“孩子没养你吗?一把年纪还打工,很丢脸叻”。于是老人家即使想做点事,也常因世俗眼光而收手。久而久之,他们宁愿闲在家里,身体功能快速退化,反而带来更多医疗开销。
当一代人选择停,下一代就必须背。子女一边要顾父母,一边还要养自己的小家庭,时间与金钱都被榨干。心理压力因为孝顺二字被无限放大,长久下来,年轻人觉得活得太辛苦,结婚与生育意愿自然下降,社会生产力逐步下滑,人口老化问题更加恶化。
换句话说,父母停了,孩子累了,孙子更不想来了。孝顺一旦变成单向的义务,就会制造出代际之间的恶性循环。
孝顺,难道只是每月转钱?如果一个子女真心想孝顺,陪父母一起运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比单纯塞钱更有价值吗?若父母仍有能力,却坚持什么都不要做,那其实不是享福,而是变相放弃自己。到最后,子女不仅失去自由,也失去对孝顺的热情。真正的孝顺,应该是父母和子女一起活得更好,而不是单方面的供养与索取。父母若愿意继续动、继续做,孩子不仅负担会减轻,还会看见父母积极生活的态度而心生敬意,也更愿意陪伴他们。
所以,若我们继续把孝顺等同于金钱供养与无条件付出,结果只会让父母停滞,子女透支,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压力不断累积。唯有改变观念,把老去视为积极的人生阶段,让长辈愿意继续动,继续做,年轻一代才不会背负沉重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