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城市,总是不缺一张张精致生活的照片。18令吉的拿铁,两百令吉的 早午餐(brunch),桌上摆盘考究,光影打得刚刚好,配上滤镜上传社交媒体,文字写著:生活要有仪式感。看似轻松写意的背后,却隐藏著这一代人的财务焦虑。我们以为自己在好好生活,但很多时候只是掉进了消费幻觉,用钱来买人设,演给别人看。

前不久,我在曼谷尝试了一间评分高达4.9的网红咖啡馆。停车难,门口排队,点餐全自助,服务冷漠,两杯饮料两道主食,结账接近两百令吉。食物一般,没有惊喜,唯一值回票价的,是拍出来的照片,而不是餐饮体验。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为不值得的体验付出高昂的代价。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懂生活。这正好印证了心理学里的符号消费理论。消费早已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而是承载了身份、地位与社交意义。年轻人用 咖啡馆打卡来展示认真生活的人设,结果却让荷包越来越空。

在马来西亚,200令吉足够让一个家庭吃上一整天;但对许多城市中产而言,它只是一顿周末仪式。每周一次brunch(早午餐),一年就是近一万令吉;每天一杯18令吉 的手冲咖啡,一个月就是房贷的一部分。这些钱长期累积,就是看不见的财务漏洞。这正是理财学上所谓的“拿铁效应”。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支出,长期累积却足以吞掉人们的存款与投资机会。

这种消费逐渐常态化,成为焦虑的温床,心理学上称之为延迟满足的失落。上一代人懂得把钱先存下来,等未来收获更大的安全感;这一代人却习惯了即时满足,用眼前的消费来换取片刻的安慰。

父母那一代,没有网红店,没有手冲咖啡,也没有仪式感的概念。可他们能三十岁买房,四十岁供完贷款,五十岁开始投资,六十岁提前退休。

反观今天的年轻人,收入不算低,但房贷不敢想,存款不到五位数,信用卡爆账却年年旅行。上一代少了精致的包装,却活得更有底气;这一代讲究质感,却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

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社会比较理论所揭示的现实。人总会和别人比较,社交媒体则放大了这种心理。别人发一张brunch照片,就能触发焦虑与跟风,让我们觉得不去消费就落伍,结果钱包越来越薄,心也越来越空虚。

问题不在咖啡馆,而在我们是否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200令吉可以换一顿brunch,也可以换一本启发思维的书,一份保障未来的保险或是一笔存款。消费本该带来满足感,但当它变成了一种表演,生活就失去了本质。真正的幸福感,不是来自滤镜下的漂亮,而是来自踏实的安全感。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未兆若婴儿。今天的我们,正如众人熙熙,沉迷于精致消费,乐在其中,却不知已被焦虑绑架。真正的智慧,或许是学会独泊兮,在喧哗的消费主义里保持清醒,不让自己被虚假的仪式感吞噬。

锺无艳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