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Apunene,虽然我肤色是深了一点。But it’s okay,我的爱好只是爱喝一点。关上灯立马消失不见,lock上车门时常被防备。不管你是谁,这些都是误会……”
不懂你最近有注意到这首由刘汉杰作曲,刘汉杰、刘慧君、Nipplekias和Zomic Lim作词,并由制作团队Wabikong挖金的Vikram主唱(Sai合唱)的这首《不要叫我Apunene》吗?
由谙华语的印裔同胞Vikram来主唱这首,感觉像是自我调侃,但歌词却写著我们自小就已常见的歧视与偏见,诙谐背后藏著沉甸甸的现实。那一句句听似玩笑的话,其实是多少印裔同胞成长过程中被冒犯、被歧视、被标签的真实经历。
这不是Wabikong首次以类似课题来制作视频。犹记得两年前的“印度同胞有话要说”短视频,Vikram就曾以流利华语在视频里自嘲反讽说:“不听话就叫Apunene抓你”、“印度人靠近车就要锁车”、“印度人喜欢喝酒、打抢、打老婆”?
大马虽以多元著称,但其实很多种族歧视和偏见仍然根深蒂固,甚至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到不觉得这些是歧视和偏见,要不然也不会有人三不五时对华裔或印裔同胞喊出“Balik Cina”或“Balik India”。
就好像我们一些华人会用乡音(方言)来称呼友族为“番鬼”,就和广东人会以“鬼佬”或“番鬼佬”来称呼洋人一样。曾有学者对广东人的“鬼佬”因广府人观念中认为,东亚人大多黄皮肤黑头发,而发色金黄、肤色多种多样和蓝眼睛的欧美白人,脱离了我们对“人类”的定义,故称白人为“鬼”。简而言之,非我族类也。
我曾在2021年10月6日刊登的《走不出的囹圄》里提到,以“吉灵”(Keling)、“疯子”(biol)和“Pariah”(贱民)这些含种族歧视的词汇为例,在大马这个多元种族、宗教和背景的大熔炉里,若欠缺敏感度即很容易发表错误言论。
当然,这就和性别教育一样,不是不提就可以的。不仅是学校教育,我们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颠覆这些既定的刻板印象、标签、偏见和歧视。
诚如一些长辈会教导孩子说:“要小心某种肤色的人”,抑或特定族群懒惰、酗酒、嗜赌,甚至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屡次发表“大马大部分华人都是有钱人”的言论,都充斥著种族偏见与刻板印象。
了解是尊重的第一步。当我们都真正去尝试了解其他种族和宗教时,自然就会懂得尊重其他种族和宗教时,那就不需特定种族或宗教人士才会去捍卫和尊重各自的种族、文化与宗教。
就好像“Apunene”的正确发音为“Apu Aneh”,即为“大哥”的尊称。学懂了正确发音,再了解其意思,相信印裔大哥会很开心我们如此称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