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母亲,看到最近的新闻,我是悲痛难过的。13岁的扎拉在学校宿舍坠楼身亡、15岁女生在课室内被轮奸复被拍下案发经过的片段,16岁学姐疑因拒爱而被14岁学弟捅死……
这些案件看似与我们无关,但却又息息相关,毕竟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家的孩子会成为校园霸凌、性暴力甚至谋杀的受害者。
曾几何时,校园是挥洒青春、追求学识、梦想扬帆的安全园地;现在,却成了恐惧与创伤的危险境地。过去这一年的各种新闻,相信让很多人都担忧:如何才能让孩子们都平安回家呢?
看著一些新闻标题写“校园怎么了?”,还有一些政治人物借机要教育正副部长下台,然后还想起上周两名老师被控上庭的新闻,我内心不禁冒出更多的问号––为何不是问“孩子怎么了?”、为何偏偏还要在这时政治化课题?老师们该如何拿捏教育的分寸呢?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暴力和性格偏差不是在一夜之间长出来的,而是长期失衡教养的结果。父母有责任、学校有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同样脱不了干系。
自从当了妈妈后,我一直在反思:当我们这一代注重爱的教育、不赞同鞭打教育时,如何确保我们能赋予孩子刚刚好的爱,而不会变成溺爱呢?当我们舍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摔一点痛,却可能也让他们失去了面对挫折的韧性。
当爱如果失去了界线,就会滋生出任性与自我中心,而这种“以自我为宇宙”的孩子,长大后面对他人时,往往更容易轻视别人、甚至不惜伤害别人。
更何况,10后孩子的生活条件虽普遍更好,但受诱惑和影响的管道也更多。就算小孩们很喜欢看的卡通,也可能被二创穿插一些血腥或猥亵的恶意内容,如Peppa Pig佩奇小猪被残忍的拔牙对待、甚至持刀伤害其他卡通角色等;更别说一些充满暴力的游戏,血腥和杀戮是常态,甚至还会以击杀谁来当成就积分。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里,暴力被包装成娱乐,冷漠被伪装成幽默,而“死亡”被消解成游戏里的重生。孩子一旦长期浸泡其中,便很容易对真实的痛苦与生命失去感知。
然而,真正让孩子受伤和缺失的,从来不只是虚拟世界的内容,而是现实世界的缺席。当家长忙著滑手机、老师忙著应付行政、社会忙著争论责任归属,孩子的心灵就一点一滴被孤独吞噬,也一点一滴被错误价值观重塑。
网络素养教育
诚如我于2025年8月20日的《从霸凌看富养教育》提到,父母理应富养孩子的三观与内涵,让他们懂得是非曲直、尊重他人、心怀同理、能独立思考,有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远比考卷上的几个A更重要,因为精神富养的孩子能在面对挫折和诱惑时守住底线,不轻易沦为施暴者或受害者。
如果家庭教育失守,再完善的校园制度也只是治标。学校可以制定更多的守则、安装更多的监控、举行更多的“反霸凌讲座”,但若家庭价值观已经崩塌,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仍是冷漠、推诿与自我中心,那么教育的努力终将事倍功半。
此外,网络素养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一环,这也是目前最迫切性需要,但也严重缺失的部分。当我们谈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往往忽略了现代的孩童和年轻人是被网络资讯喂养长大的一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认知心理特点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
与其问“校园怎么了?”,倒不如问“孩子怎么了?”。现在的恶果,不是单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媒体、网络或社会所能一面切一面看的。
但愿每一所学校都是梦想发芽的地方,而不是恐惧蔓延的起点。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上学,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