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来西亚人,多元一直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特色。惟,讽刺的是,多元却也经常成了政客温水煮蛙、争取政治筹码的课题。

日前,首相安华在国会回答伊党议员的附加提问时表明,政府学校内不得举办任何酒会活动。此话一出,即引起华社哗然。后来,经过一众华裔部长在内阁会议反映后,内阁一致通过全国华小礼堂宴会不受政府学校严禁举办任何酒会活动禁令的影响。

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毕竟2024年7月的华教义演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当时还发文告提到该部筹款指南注明学校捐款不得涉及赌博、香烟、毒品和酒精等活动收益。后来,新出炉的指南列明类似华教义演活动,严禁穆斯林学生参与,才告一段落。

再看这几年里,非穆斯林的部长一再因饮酒和供酒成为攻击对像、肉骨茶被列国家美食遗产引发争议、舞狮和捞生被指涉及“迷信”元素、印裔小贩在华人店经营猪肉扁担饭却被质疑用“扁担饭”乃不敬……

类似不断循环发生的课题,除了以上所提的酒、美食与文化差异外,还有公立大专的学额分配、公家机构的服装争议,甚至是清真议题等,每隔一段时间犹如旧歌重播。只要翻查剪报,就会发现过去几十年来,历史总是不断轮回。

这些出奇相似的剧本,并不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表面上是文化与宗教差异、制度不公,但实质乃一些政客在利用这些敏感课题温水煮蛙,不断试探各族间的底线,让群众在不知不觉中习惯分裂、接受对立。

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却总是不缺“唯恐天下不乱”的政客,因为没有纷争,他们就失去了存在感。多元文化原是国家的底色,却被操弄成政治的棋盘,刻意挑动族群神经,以“文化差异”之名行“政治分化”之实。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长年习惯的操控。我们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因为它们不会在一瞬间被煮熟,而是在一点一滴的升温中失去跳出的力气。我们的社会也是如此——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中,从最初的愤怒,到后来的无奈,再到如今的麻木。

每一场舆论争论,表面看是自由表达,结果却变成民意被牵著走的集体心理战。每一次的争议都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恐惧、偏见与被塑造的愤怒。这正是有心人士要达到的目的:行离间之术,制造不安,唯有这样,才能维持权力的平衡。

也难怪乎有那么多人政治冷感。惟,身为精明的公民,我们应当具备识破伎俩的清醒——不被情绪牵走,不被立场左右。就算有政客点火也好,我们不随之起舞,那把火自然就会熄灭。
 
在英国学者菲利普塞吉安特(Philip Seargeant)的《当政客都在说故事》书里就提到,只有学会拆解政客的政治叙事如何收拢民心、骗取选票,那我们才能让批评性重回政治领域,更易于做出关系你我的好决策。这点在大马这种多元社会更为考验,也是我们守护多元的核心。

真正多元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说多少种语言、不在于我们有多少种美食、不在于我们传承了多少的文化,而是我们都能在自由与尊重之间拿捏分寸。届时,纵有人温水煮蛙,也没人加火添薪。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