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屡传暴力时,藤鞭教育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13岁的扎拉在学校宿舍坠楼身亡、15岁女生在课室内被轮奸复被拍下案发经过的片段,16岁学姐被14岁学弟捅死……当这些暴力案件登上新闻后,总会看见有人认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理应重新执行藤编教育。

说起藤鞭教育,对于目前步入中年甚至老年的几代人而言,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事。那些年代在华裔家庭里,藤鞭教育是主流,不用藤鞭的爱的教育属于非主流。

作为那些年成长的孩子之一,我也是在藤鞭教育底下长大的,妈妈甚至会在开学和教师节送上藤鞭给老师当礼物。

自小成绩尚算不错的我,在学校没什么难忘的被鞭打记忆,但在家里没少挨鞭。如果兄弟姐妹吵架或打架,“吃藤鞭”是家常便饭。最怕的是长辈找不到藤鞭,随手抓到皮带还是衣架,也来一顿打。

最严重的一次,是十二岁那年被长辈抓了甘蔗来打,因为当时靠近天公诞,本来打算卖的甘蔗因家有丧事而囤积了一堆不能卖。那一次,我深刻知道,打在我身上的所谓“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教导,其实是失去亲人的一种发泄、也是一种悲愤。

放在这个年代,这些被打的经历,其实都是家暴的不同形式。这也正是藤鞭教育最为挑战的一点:到底如何不被情绪所主导,又如何确保“打”是为了教育,而不是为了发泄呢?

藤鞭教育的支持者常认为“不打不成器”,他们相信严棒下的孩子才能学会尊重、纪律和责任。惟,这种教育方式真的能培养出更有同理心、更懂得控制情绪的下一代吗?

我们看到的校园暴力,往往不是因为孩子太自由,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情绪管理、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愤怒、不懂得如何处理冲突,甚至不懂得如何寻求帮助。这些能力,并不是靠一顿鞭打就能学会的。

藤鞭教育的另一个隐忧,是它容易让孩子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当孩子从小被灌输“犯错就要挨打”,他们可能会在面对他人犯错时,选择用暴力回应。这也许正是校园暴力频发的根源之一。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惩罚。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让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单纯地害怕后果。当孩子只因恐惧而服从,他们学到的不是责任,而是逃避。

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纪律,但纪律不等于暴力。设立明确的规则、给予合理的惩罚、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这些反倒是现代教育更有效的方式。或许,藤鞭教育确实曾在某些年代发挥过作用,但时代变了,孩子也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心理压力倍增的世代,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引导和支持,而不是鞭打、羞辱和恐吓。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当校园屡传暴力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的家庭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情绪支持?我们的社会是否给予孩子表达和倾诉的空间呢?

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管教不严”或“缺乏藤鞭”。诚如我在2025年10月15日刊登的《孩子怎么了》提到,真正让孩子受伤和缺失的,从来不只是虚拟世界的内容,而是在现实世界的缺席。当家长忙著滑手机、老师忙著应付行政、社会忙著争论责任归属,孩子的心灵就一点一滴被孤独吞噬,也一点一滴被错误价值观重塑。

我们不该再问“要不要打”,而是该问:“我们是否真正陪伴了孩子?”,因为一个被理解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懂得理解他人的人。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