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相信,把手机拿走,孩子就会变好吗?
当首相安华宣布内阁建议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时,舆论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这是挽救校园风气的必要手段,另一种则担心这会让孩子与世界脱节。
可是,在急著选边站之前,我倒觉得问题的根源,或许不是来自手机,而是每个人对教育的想像。
不免想起学生时代的一件事。
小时候,老师严禁我们用计算机,理由很简单:要先懂得算,才能懂得用。直到高中学高级数学时,老师才吩咐大家要带计算机上课。
“因为你们知道它到底在算什么。”老师解释。
那一刻我才明白,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人是否有足够的理解力去驾驭它。
手机又何尝不是另一台计算机?
我们怕它让孩子沉迷,让社交媒体侵蚀专注力,于是干脆一刀切,但禁令真的能让孩子更懂节制吗?
或许能管得了一时的行为,却压抑不住内在的欲望与好奇。被禁止的东西,只会变得更有吸引力。教育的任务,不是“让他不能”,而是“教他为什么要选择不要”。
这也是教育最该反思的地方。当我们谈校园纪律、价值观或道德时,究竟是在教孩子学会主动思考,还是在训练他们被动式的服从?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为了避免错误,而是为了学会判断。禁令或许能防止失误,但粗暴式禁止,可能永远教不会孩子如何站在正确的视角选择对的价值。
再看看现实。许多孩子沉迷手机,与其说是科技太强,倒不如说是现实世界太弱。
长期缺乏陪伴的孩子,透过网络找到理解;压力过大的学生,在游戏里找到喘息;现实面对交际困难的青少年,在社媒上获得存在感。我们以为拿走手机就能解决问题,却忽略他们原本为何要逃进那个萤幕。
手机不是问题,它只是照见问题的镜子。
放眼其他国家。日本有些学校禁止上课用手机,但会在科学课让学生用它拍实验记录;芬兰甚至把手机当作媒体素养教材的一部分,教学生如何辨识假新闻。这些做法都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方向,不该是排除科技,而是让科技成为人性的延伸。
还是那句老话——先学会算,再去用计算机。同样的,孩子也该“先学做人,再去用手机”。
当他理解人际的分寸、懂得尊重与节制,手机自然不会成为陷阱,而是一个放大世界、连接知识的窗口。教育若只是靠禁令维持秩序,那么我们培养出的,不是思考的人,而是顺从的使用者。
所以,问题不在手机,而在我们是否还相信教育的本质——相信人能被启发,而非被管制。真正该被禁止的,不是孩子的手机,而是我们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怀疑。
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怕他做错,而是愿意陪他学对。
当这份“仁”回到教育里,手机自然不再是敌人,而是工具;而孩子,也不再只是被保护的对象,而是能够自主理解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