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龙不是地名,而是一个承诺,一个为了教育而创造的名字,是七十五年前新加兰、文律和龙引等地方华社为了孩子的未来成立的一个拥有共同身份的小区。以永春人、金门人、海南人,以及晋江人杂居的新文龙地区,为了造福下一代受教育的机会,早已打破帮群边界,集结地方的力量创办了中华中学。当年被点燃的薪火,一直传承到今天,并且会一直传递下去。

新加兰和龙引属于峇株巴辖县议会管辖,文律则隶属于笨珍县。独立前交通不便,这些地方的华裔子弟小学毕业后要继续升学就需到城市去,对许多家长而言根本无力负担。既然没有升学机会,当地华社就自己创造机会。在郑振中登高一呼,这三区华社齐声响应,1950年新文龙中华中学正式开课,礼聘前教总主席黄润岳先生掌校。其任内开办了高师班,同时中学部学生人数一度冲破800人,展现新文龙地区的华社对华文教育的高度认可。

郑振中是厦门大学校友,深受厦大校主陈嘉庚的“教育救国”的精神所感召,对新文龙中华中学的开办不遗馀力。1960年代初,郑振中断绝拒绝政府提出独中改制换取全津贴的诱惑,带领新文龙中华中学通过决定性的考验,也给学校的生存和身份定了基调。时至今日,经历七十五载,尽管人口严重外流,但董事会仍然多方努力增强学校的财务状况,因应外在条件的变化,在办学路上精益求精。

学校规模虽远不及柔佛州其他独中,但却突破性的率先落实将校史数码化和网上化的创新性工程。透过网上校史馆,能够让散居各地的新文龙中华中学的校友到学校的官网找回属求学时期的历史记忆,也能强化六十多个新文龙地区的华人社团、宗教组织和庙宇对本区华教堡垒的认同。简言之,网上校史馆构建了新文龙地区华社的漂移边界,让各地方的新文龙人能够快速的找到链接点。

随著少子化的趋势的到来,稳定生源成为许多独中的挑战,尤其像新文龙中华中学这一类地处乡区的小型独中,在招生策略必须与城市区大型独中区隔。发展为寄宿中学,发挥小班制的优势,提供更多奖助学金的优惠措施是努力的方向。透过校史馆的创建,深化社区的共同历史记忆,学校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