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史,不难发现,马华和行动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给华人社会建立了刻板印象。林良实为首的马华大搞民生服务牌,让许多人以为当上国州议员的任务不外就是看看沟渠和指指马路坑洞,为民服务成为政治人物的首要功课。于是,开设服务中心,定期接见选民,参与节庆活动,成了选民评估大选时候选人的重要指标。在野党方面,勇于鞭挞政府施政缺失,塑造敢怒敢言形像,为民喉舌成为选民拥戴的理由。
当从政者未把纠正国家治理政策和行政上弊端列为首要任务,政治就沦为秀场,政客提升个人见报率的同时也提供了地方记者报导新闻的题材。长久之下,老百姓对政治理解的水平层次自然也提升不起来。在手机未普及,以及社交媒体未出现之前,搞政治要出位的方法难度并不大。
2008年开始,执政党的群众大会必须透过幸运抽奖,以及威迫利诱的配套(例如加上免费旅游)强制党员出席才有些许人潮。而在野党群众大会的演说方式,十之八九都是向执政党掌政下的弊端开炮。因此,场面上充斥著带有调侃、讽刺的煽动性的言论。台下观众听了很爽,人民的情绪很快被鼓动起来。这样的场面在2013年被推上高峰,彼时“505换政府”的口号响彻云霄,华人社会对政治变天的充满希望。开票结果总票数是过半了,但因选区划分不公,距离过半议席还差23席。到了2018年,仔细观察,华裔选民对在野党的群众大会的煽动性言论开始出现厌倦的迹象。
2022年第15届全国大选,在野党的政治演说会的人潮已不如之前。显然,政客们光靠一张嘴就要在政坛上立足已不足够,选民对敢怒敢言的形象已不轻易卖账。唯有懂得提出建设性的政策教育人民,不使用虐他性的语言哗众取宠,提供接地气惠及在地选民的计划者,才能掳获选民的心。与此同时,候选人也要具备对政策有论述的能力。当然,论述的内容不是画饼,不是空谈,而是有实践的可能。
在社交媒体泛滥的年代,那些形象差的领袖,过去太多胡乱开出空头支票的片段已广为流传。政党在做党形象经营之时,必须对党领袖与高层的发言加以节制。却莫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