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老师,总会在与学生互动时被问到一些时事与社会课题,尤其是有些事情被吵翻天的时候,同学们都会试图要从老师的口中找到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向学生传授尊重多元是基本的原则,至少要让学生们在面对自己不认同或是与自己信仰相悖的人事物时,也该要抱着尊重的态度来看待。

只是现实社会却一再的提醒大家只有我们要在意别人的感受,别人却可以无视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时,却是让师长们十分为难,我们给年轻一代很美好多元的愿景,但事实却不断的给我们打脸,让我们十分为难,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这个国家有些课题会周期性的出现,比如酒精饮料的问题,又或者是百姓在正式洽公时因为穿着被刁难的课题,这些课题凸显的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内心感受与法律的差距。在马来西亚饮酒不犯法,为何就不能好好尊重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如果洽公的人员穿着没有涉及伤风败俗,为何又要被批判?

作为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执政者应该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治理,而不是应该是从某一多数群体的感受进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就最近火热的啤酒课题,首相是全民首相,执政联盟的组成也有来自不同的族群代表,为什么进行活动设计与安排的时候无法实践多元尊重的精神?

关于宗教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应该回归宗教的本质去思考:宗教是个人信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与教条来生活,但也仅仅只能自我要求和自我限制,不该将自己信仰与生活方式作为约束别人的标准。作为多元民族与宗教的国度,全民更该要有这个自觉,否则整个社会将陷入无穷的争端,严重的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撕裂与冲突。

事实上马来西亚是一个世俗国,宪法只阐明伊斯兰教是联邦宗教,但并没有任何关于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的条文,国家行政上可以根据伊斯兰教的基础来设定,但并不能限制大家一定要根据伊斯兰教的教义来生活,这原是建国时的基本共识,只是后来的族群政治造成了今天独尊伊斯兰教的情况,再加上政治博弈的现实下,政党与民代无不陷入取悦民意的“游戏”中,导致整个社会走向保守与对立。

从现实与大局观的角度来看,或许人们都能够理解执政者要处理目前日益激化的族群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选票与支持度的考量下,对特定保守主义抛出友善的讯息是相对理性的做法,但长远来看却是对多元的社会带来更严重与不能弥补的伤害不是吗?

人民期许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大家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对这个国家的理解是什么?政府不能够总是口口声声要求大家时时刻刻表达爱国之馀,却又回避这个国家的本质,对多元尊重视而不见,默许多数暴力,如此的现实,又该如何叫人爱国?

黄瑞泰

独中老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