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中国深圳举行的“中国羽球大师赛”中,大马混双组合陈堂杰与杜依蔚因他们的多语能力而成为赛事焦点之一。

其中一段广为流传的片段是在半决赛中,中国球迷场边对著正准备开球的黄东萍高喊“偷她后场”,似乎忘了大马选手杜依蔚听得懂中文,让她忍不住笑出声,还挥拍配合,瞬间逗乐全场,缓解紧张气氛。

另一些片段则是杰蔚两人以马来语夹杂英语进行战术交流和指令,如“depan!” 、“tukar!”(换)以及“tak boleh lift sahaja, saya defend”(不要挑高球,我来防守)等简洁用语,让网民称赞这种沟通策略既聪明又幽默。

尽管杰蔚都掌握流利华语,但若对手遇上中国队,那他们就用马来语为主要沟通语言。这让我想起代表大马出征最多次的世界羽球锦标赛的黄综翰,出任香港羽球队总教练后,在场外以粤语和球员们沟通。

每回看著这些土生土长的大马人展现多语能力之视频或新闻时,留言总是满满的骄傲。确实,很多大马人习以为常的日常,但放眼世界,多语能力并非理所当然。能在国际舞台上切换自如,这已不只是语言能力,更是一种文化底气。

马来西亚人之所以能在多语环境下自然切换,背后是彼此文化长期共处与磨合的结果。我们的街头巷尾,早已习惯华印同胞在柜台说声“terima kasih”,马来朋友在农历新年或华人婚宴上说“恭喜”,甚至是跟印度友族说声“nandri vanakkam”。

也因此,在大马,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充分体现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多种语言穿梭的背后,是多元社会的温度。尤其是多语混杂的“罗惹语言”或借用语,实则已形成大马独特的语言生态,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软实力。

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荣的多元,却总是受到一些有心人士的挑衅和考验。非穆斯林的部长一再因饮酒和供酒成为攻击对像、肉骨茶被列国家美食遗产引发争议、舞狮和捞生被指涉及“迷信”元素、印裔小贩在华人店经营猪肉扁担饭却被质疑用“扁担饭”乃不敬……

由此可见,多元虽是马来西亚的特色,却也是我们的软肋,更是捞取政治资本、挑起争议、借题发挥与制造对立的敏感杠杆。我们一向以多语为荣,也以多元为傲,但每一回类似的争议发生都犹如自刮巴掌(原来,我们连标准和立场也很“多元”啊!)。

诚如我在2024年9月5日刊登的《从多元找认同》里提到,多元是我们的特色,更是我们的骄傲。因此,作为马来西亚的国民,我们要学会从多元中寻找共通点,在文化差异中建立共同的国家认同。

真正多元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能说多少种语言、不在于我们有多少种美食、不在于我们传承了多少的文化,而是在自由与尊重之间拿捏分寸。这是每一位大马人都该学会的一门学问,才能免于被有心人士操弄。

只有互相尊重,才能以理解和体谅作为支撑,真正展现多元的精彩纷呈。唯有如此,大马独有的软实力才能成为凝聚的力量,而不是被反复消耗的题材。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