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著本国华社政经文教各领域步入相对平稳、安宁乃至富足的情况,不论文教界、宗教界或学术界都有一定的发展。个中蛮值得留意的是学界对民间信仰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以致有越来越多本地乃至国外的学者频频造访各地民间信仰道场、团体或个人,与之产生各种互动。

质言之,所谓研究,基本上乃立场客观和态度中立之事,应尽可能做到就事论事的高度专业化。惟无论怎样,研究本身多少还是有利于为社会聚焦、曝光,乃至推介、发扬民间信仰的方方面面,提供人们更多元、全面、深入,甚至内在的视角去体验、剖析、理解之。这或有助于破除某些人对民间信仰的刻板——尤其负面印象。

正基于如此认知(或更多仍是纯粹出于热情),一些民间信仰组织开始与学界展开更密切的互动,包括合作,如提供研究资料、资金、人脉、活动场所,或联办讲座、工作坊、研讨会,乃至出版研究成果等。如此互动虽各有其具体情况,但大体上可谓互利互惠,即学界得以实现其专业职责(或完成绩效要求),组织也获得如上所述的一些利益或意义。

实际上,经过学界的“妙手”,一些本土民间信仰及其活动还得以更“闻名国际”,如九王爷信仰、拿督公信仰、仙四师爷信仰、年初九拜天公、新山古庙游神、马六甲送王舡、关公文化节等。毕竟学术相当程度上乃跨国活动,只要有人发表了某个研究成果,若切中当时之国际或区域的学术兴趣的话,就会传播开来,连带被研究的信仰或组织也成了广受关注的对象。

职是之故,除非是不欲太过引人注目(某些民间信仰出于特殊性质、处境或考量而宁可保持低调或安于有限格局,这当可理解),与学界互动显然更能提升和彰显一民间信仰的公共性,包括吸引更多人来访及参与活动,乃至能开拓和积累更多的公共资源,同时加强其回馈社会的资本及能动性。

此外,诚如前文提过:民间信仰若要重建或提升其公共性的话,应当有所改良、革新、创造、转型,尤其能发展出一套成熟的伦理叙事和体制,乃至哲学系统,而这方面除了文化界和其他主流宗教之外,学界便是可供咨询乃至合作的对象。比如可借助学界中的文史哲专家,共同探讨如何给民间信仰进行伦理和思想层面上的“开拓”或“改造”。

实际上,过去也有一些本地民间信仰组织通过佛教或道教化而做出了某些“适应时代”的改变,这自然也有其意义,且效果也不错,包括纠正了一些民间信仰组织的陋习。但无论是佛化或道化都不是没有其局限,未必符合部分民间信仰原本的核心理念及价值——如说偏儒教的精神和制度传统。是以,若能有更多元的选择,自然更属理想。

综言之,学界对于民间信仰,应可被视为某种资源、机会、伙伴或至少参照系之一,虽说不至于可完全信任和全盘交托,但若能诚心互动,尤其合作,会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关系。希望通过如此关系,人们能看到本国的民间信仰突破固有的定位、角色和功能,朝向更“主流”的社群甚至跨社群的宗教建构大步迈进。

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