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二十年前,好友已故吴忠炳医生(他乃时任青云亭最高领导层、四大理 Standing Committe 成员之一)一日约喝茶,问及我是否有兴趣成为青云亭理事会(Cheng Hoon Teng Temple Committe)成员,为这所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庙义务服务。
当时我仍在企业界工作,尚未参与当地文化艺术活动,故对马六甲青云亭这座老庙之内涵与性质,全然一无所知。我虽多年前曾皈依佛门,但个人对于宗教信仰并不太热衷,充其量我只不过是一位挂有法名,但并不虔诚与恪守佛法的佛教徒而已。所以当下就傻呼呼婉拒了吴大理的邀请,决定不加入青云亭,这座集中国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百年古庙理事会。
过后几次见面,吴医生并不死心,还邀来时任理事会副主席余长禄医生,共同游说我加入理事会,并承诺不会占用我太多的个人时间,于青云亭的活动上。情谊上不好推辞,我唯有接受两位前辈的邀请,填了表格正式加入了青云亭理事会。
我后来才知晓,这正是青云亭理事会的内部改革的开始,欲增加更多谙中文、华语的理事成员。因自青云亭"亭主制"开始,主要执事人员,几乎都是峇峇娘惹,或受纯英文教育背景者。而我,打从幼稚园到大学,受的则是传统中文教育,也难怪这两位前大理会如此积极邀我加入青云亭。
接著,因为透过理事会指派我执行的一些工作关系,我开始慢慢熟悉也了解,这座古老又神秘的全国历史最为悠久老庙宇的雄厚背景与精彩故事。这才醒悟,有幸受邀参与维护一个国际驰名、充满著许多有价值宝藏的青云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因为之前的无知,我几乎非常不识相的错过了参与为青云亭工作的大好机会。
接著,时任四大理们渐渐老去离世,接替他们的都是资深资询理事(Advisory Committe)成员,提升上来成为新的青云亭领导层。我们常说,一个机构管理层,往往是"新的领导新的作风",这点青云亭也不例外。
然而,青云亭的新领导层,却很难得的,在执行上其方式虽略有不同,但却严格遵守了前任领导层所定下来的计划与行政精神传承。"传承"两字,其实是青云亭历年来在华人社群中,属最高的核心精神价值所在。
就因为这样,这所于2002年,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的青云亭,在新的四大理努力领导之下,更有了环境优雅的"宁山园"火葬场及骨灰塔、殡仪馆,和老戏台旁、至今办了无数次十分精彩的艺文活动演出,与文化讲座、展览的多功能"亭主亭"冷气讲堂,以及花了七年时间准备,即将在明年完工,备受全国历史文化界瞩目的"青云亭博物馆"。目前,理事会已开始积极筹划著,能让华社受惠的数个项目,大家可拭目以待。
总而言之,今后您若踏进马六甲青云亭,除了供香敬祀神灵之外,不妨多留意一下,这座已有352年高龄的青云亭,能告诉身为马来西亚华人的我们,多少早已被大家所忘怀,或忽略的精彩经验与故事。
魏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头有这么一句话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的是后人看待今人的种种,也就像是今人看待前人的种种一样。于是,这就有了青云亭独有的"传承"精神,马六甲华人的传统文化瑰宝,始得以留下。
曾经有位知名的本地学者,到访青云亭之后,留下了一句十分贴切的评语 :
马六甲青云亭,绝对称得上是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证"。
此言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