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下班时间开车回家常常听已故足球评述员罗斯尤索夫(Ross Yusof)讨论足球。从英超到欧冠,从国际赛事到我国职业联赛,罗斯与几位足球发烧友总是聊得差不多超时。原本以为他是外国人,后来才发现他是本地人。
没记错的话,罗斯在之前的访问曾经分享过,他留学英国时只是一介穷书生,在街头向路人兜售香港制造的手表。估计是那时候他培养了口才,也为自己赚得一点点生活费。现在想起他分享过的故事也会心一笑:类似“如何解读肢体语言”的心理学书籍,我猜他是不是读过之后马上就在社会派上用场了?
另一个好玩的点,就是他说刚刚出道当体育评述员的时候,菜鸟身分什么都要扛起来。好像是高尔夫球、越野单车赛、F1赛车等等。罗斯的说法是,那时候没有网络,晚间依然在路上奔波讨生活的计程车司机也许工作很无聊,于是他的评述也尽量做得逗趣一些。例如尝试跟听众说一说,哪些选手来到我国比赛其实很喜欢我们的椰浆饭。类似这些点缀的话题,我也认为是很好的锦上添花。
也许是多年经验累积下来的结果,罗斯在商业电台BFM主持节目时的声音很吸引人。以前跟他本人碰面时也没问他如何准备、记忆这么多资料,或者是想入行的新人可以如何开始。当然,每个人的工作和专业都有一段累积的过程,尤其是声音想讨人喜爱,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办到。
新加坡的亚洲新闻台(Channel News Asia)以前和现任的新闻主播和记者当中,我欣赏的Steve Lai先生已经跳槽到英国广播公司BBC。记得之前的访谈中,史提夫也提到其实自己一开始的录音不为监制所接受,但他自己一直努力,直到获得肯定为止。我没有特别开BBC追踪他的报导,但偶尔听到时,倒是觉得他短时间可以把口音调到有一点点英国腔,实在是佩服。
总觉得比较喜爱英国和澳洲口音,不理解为何有些亚洲人偏爱美国口音。说起英国口音,BFM电台以前有一位节目主持人Ezra Zaid,他是曾经负责法律事务的首相署前部长再益依布拉欣(Zaid Ibrahim)的公子。有时候跟朋友谈起Ezra主持的黄昏时事节目,朋友总是说:“Ezra是说话很像英国人那位?”
笑谈之间,我们都知道欣赏归欣赏,想要玩一玩声音的艺术,也是不容易的,首先必须练就每天长时间说话也不会喉咙痛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