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年岁渐长,会愈发体会到“少”并不是匮乏,而是一种成熟的选择。年轻时,我们总以为生活要尽量丰富,房子要大、衣柜要满、行程要排得密,似乎只有把人生塞得充实,才算没有虚度。但慢慢地年龄渐长,开始明白,真正让人安稳的,不是“多”,而是“够”。

人一旦走进中年,身心的能量与精力都开始有了界限。工作、家庭、责任、关系,每一样都在消耗你的能量,但补充的速度却永远也追不上,比如说上了年纪一旦熬夜,却要用更多的时间去补回精神。

因此,中年后应该追求的不再是更物质的丰盛生活,而是精简的模式,这是一种自觉的取舍,少一点物质的欲望,少一点外界的噪音,少一点无谓的社交,生活反而更有重量。

日本有一部戏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讲述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子,如何透过“断舍离”重拾生命的意志。主角麻衣的家堆满旧衣、纪念品与杂物,那些舍不得丢的东西,其实是她逃避孤独、压抑情绪的依靠。生活失序、感情失败,她一度想结束生命,最后因为担心被人看到她的日记,于是她开始一点点清理她的物件。

从丢掉旧衣到清空房间,每一次舍弃,对她都是一次心灵的救赎,当房间慢慢变得干净,她的心也变得轻盈,她不再害怕空白,反而在空无一物的居家中,第一次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平静,在断舍离后,她竟然已经没有了自杀的念头。

我记得在疫情那一年,决定来一次彻底的居家断舍离,那段被迫静止的日子,让我第一次认真端详自己的生活空间。打开衣柜,堆满了多年未穿的衣服;鞋柜里,几双早已磨损或尺寸不合的鞋子;抽屉里塞著各式纪念品、赠品、过期的保养品。

当真正慢慢的清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及空间后,就发现有突然有一种疗愈的感觉,随著一袋袋物品被丢弃,空间变得明亮,空气仿佛流动,才真正明白,生活的清爽,其实来自你对生活及环境的选择。

后来,执行了精简生活的模式后,就回不到那种充斥物质的空间,开始购买物品时会考虑到这个东西是否有空间置放,这反而让我们摆脱购物狂的束缚。“少而精”的生活意义,在于从混乱里找到秩序,不是让生活变得单薄,而是让每一样留下的,都有价值。

而现在除了这种物品上的断舍离,我也开始执行“信息的极简”,在这个信息太多、节奏太快的时代,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被过多的信息裹挟著,手机的讯息从不停止,新闻、广告、社交、比较,像潮水一样涌入。因此现在我会关掉所有手机的提醒通知,只有在有时间才会进去看看最新信息,手机及电脑上的存档也定期清理。

“精简”并非否定物质,而是理解“适度”的力量,现在的我,当然还是会买喜欢的东西,但要清楚它是否真正让生活更好;依然还是会社交,但不会有过多的无效社交,而是会放更多的时间在更重要的人事物上。

“少而精”的生活,并不是要过得清苦,而是学会让日子有秩序、有分寸,家里整洁,头脑清楚,心也自然平静。我们终其一生,都应该学习如何让生活“留白”,懂得在舍弃,才有空间安放,也才有馀力看清生活真正的意义及重点。

林艾萱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