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文荟|评论》中,姚文杰君以〈各自练功〉一文谈及"神经多样性"。文中关怀社会差异的初心值得肯定,但在一些关键概念上,仍需厘清,以免公众误解。本文愿以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为切入点,逐步展开说明。

ADHD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与冲动等。有些人以为 ADHD 只是"小朋友太好动",甚至误认为"长大后可能就会变成亚斯伯格症"。然而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ADHD 与亚斯伯格症(现已并入自闭症谱系障碍 ASD)是截然不同的诊断。两者可共病,但并无'从 ADHD 发展成 ASD/Asperger'的医学证据;把两者等同或互转是概念混淆。

根据世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联盟的指南,ADHD 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评估,而不是单一的检查或测试。换句话说,医生会综合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发展史和环境因素来做出判断。

ADHD 在科学界被明确归类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而不是单纯的性格差异或行为习惯问题。ADHD 被视为一种"连续维度的障碍"。这意味著 ADHD 并不是一个"有"或"没有"的简单状态,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有些人症状较轻,有些人则较为严重。

ADHD 的症状主要分为两类核心症状:注意力缺陷以及多动/冲动。不同的个体在表现上可能差异很大。有些人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例如容易分心、难以完成任务;另一些人则更突出地表现为多动或冲动,例如坐不住、容易打断别人、做事欠缺思考;也有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症状都有所体现。正因如此,ADHD 并不是单一面貌,而是一种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呈现出不同组合的障碍。

在成因上,证据表明 ADHD 具有强烈遗传成分,同时早期环境暴露(如孕期烟酒暴露、早产、某些神经损伤等)也会影响发病风险,具有 ADHD 易感基因的人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更可能出现症状。

从大脑的运作机制来看,ADHD 与前额叶—基底节—皮质之间的神经通路功能差异密切相关。科学研究发现,这些神经通路涉及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关键的神经递质系统,而这些系统在维持专注力、自我控制以及执行功能方面起著核心作用。换句话说,当这些回路的活动出现不平衡时,个体就可能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冲动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在理解了 ADHD 的诊断和成因之后,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常见的误解:在公共讨论中,ADHD 常常被随意地和其他障碍放在一起,好像它们属于同一种"标签"。实际上,这并不是科学的分类方式。举例来说,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或对立反抗症,有时会因为症状与 ADHD 有所重叠而被混淆。但从医学角度看,它们是完全不同的诊断类别,各自有不同的核心特征。ADHD 并不会"细分"为这些障碍,只是临床上它们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用糖尿病和高血压来作比喻:一个人可能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病,也不是前后衍生的关系。同样的,ADHD 与其他发展性障碍可能并存,但彼此之间并没有"隶属"或"子分类"的关系。

澄清 ADHD 的概念,不只是为了避免个别诊断上的误解,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更宏观的框架——"神经多样性"。神经多样性并不是"性格多元",而是用来描述大脑运作方式的差异。台湾神经多样性支持协会指出,它涵盖了 ADHD、自闭症(ASD)、妥瑞氏症、学习障碍等与神经发展相关的族群,就像"生物多样性"强调的是物种差异,"神经多样性"一词用于描述人类心智的多样性,而不是性格差异。把神经多样性化约为"个性"或"修养",其实是模糊了其科学本质。

正因为神经多样性的核心在于"理解差异",所以社会如何看待并识别这些差异,就成了另一个容易引发误解的问题。近年来,ADHD 与 ASD 的诊断率上升,常常被误解为"越来越多人突然得病"。事实上,研究与调查已多次说明,这一趋势主要来自诊断工具的进步与社会认知的提升。BBC在2025年5月12日的报道中也曾指出,诊断率上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更完善的筛查、诊断与社会认知——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因素,但证据显示这并非单纯"突然流行式暴增"。

除了对诊断趋势的误解,另一种常见的想法是,把 ADHD 或 ASD 视为可以单靠意志力"克服"的问题。ADHD 与 ASD 不是靠意志力就能解决的状态,这并非意志力或耐性问题,而是与大脑功能发展相关的生理基础。调适技巧如呼吸、运动、兴趣培养,对任何人都有益,但不能取代科学的诊断与支持。正如对抑郁症患者不能只说"你要开心一点",我们也不会要求近视的人"靠自己看清楚",神经多样性族群同样需要合理的环境支持、专业引导与社会理解,而非仅靠个人调适。

综上所述,ADHD 作为公众最熟悉的例子,正好揭示了几个重要的澄清:它与学习障碍、ASD 各自独立,却都属于神经多样性的范畴;诊断趋势反映的是医学进步,而不是疾病泛滥;理解与支持,远比"练功"式的说法更符合科学与倡议的精神。这些澄清不仅针对诊断本身,更涉及成因与应对方式的误解,从而让我们在更完整的框架下理解神经多样性。

神经多样性,本是科学与社会的共同议题。神经多样性概念的推动,不是为了将人分类或贴标签,而是希望社会意识到:人类大脑本就多样,每一种神经类型都有其存在价值与相应需求。唯有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正接纳的对话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发展自我,共同参与社会。愿本文所作澄清,能为公众提供更清晰的理解,推动更友善的讨论氛围。

 

参考资料:
妙佑医疗国际《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ADHD)-症状与病因》: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adhd/symptoms-causes/syc-20350889 

编者:路易斯·奥古斯托·罗德、简·K. 布伊特拉尔、曼弗雷德·格拉赫、斯蒂芬·V. 法《世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联盟指南》:
https://www.adhd-federation.org/_Resources/Persistent/26bd9521e8a5b9377212eda8e10265d9d0af9913/%EF%BC%88%E4%B8%AD%E6%96%87%E6%8E%92%E7%89%88%EF%BC%89ADHD_20191216%281%29.pdf 

台湾神经多样性支持协会《神经多样性是什么呢?》:https://tnsa.org.tw/neurodiversity-intro/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5版(Dsm-5中文版):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358970847/%E7%B2%BE%E7%A5%9E%E9%9A%9C%E7%A2%8D%E8%AF%8A%E6%96%AD%E4%B8%8E%E7%BB%9F%E8%AE%A1%E6%89%8B%E5%86%8C-%E7%AC%AC5%E7%89%88-Dsm-5%E4%B8%AD%E6%96%87%E7%89%88 

中国医药大学儿童医院《自闭症儿VS.亚斯伯格儿》:https://cmuc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198 

BBC NEWS 中文《破解自闭症迷思——个案上升,可能仅代表诊断及筛检更快更准》: 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p9253l8017o/simp

黄婉红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