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语口才导师,华语、马来语、英语都是我擅长的。这些年来,总有家长对我说:“孩子的马来文不好,还是不要参加国语演讲了,专注华语就行吧。” 我总是回应,正因为掌握还不强,更应该去参赛!这不是为了逼孩子出丑,而是因为“开口”本身,就是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有的人认为演讲或讲故事比赛只是“背稿”,意义不大。其实,背诵正是语言学习的黄金练习。当孩子反复背诵一篇故事或演讲稿,他们并不是“死记台词”,而是在吸收句子的节奏、语法的走向、情感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孩子在“说”的时候,其实正在“学”,这个过程能加速语言的内化。剑桥大学的研究显示,经常重复朗读的学生,语音准确率可提升约25%,尤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效果更明显。
这种 “模仿性输出” (imitative output) 也能将说的能力延伸成写的能力。2020年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研究发现,经常背诵故事的学生,在写作时的句型多样性比对照组高出约30%。这是因为故事与演讲文本提供了完整语境,孩子不只学习词汇的意义,还体会语言如何“串”起情绪与逻辑。所以,不一定要先有很强的语文基础才能说,反而说得多,也会写得更通顺流畅。
此外,哈佛教育学院的报告指出,让学生公开表达,例如讲故事或演讲,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参加比赛、上台呈现,就是一种“赋能” (empowerment)。从准备的阶段,把讲稿一段一段背熟,一次比一次更流畅,就已经是越来越进步的过程。当孩子在众人面前开口,被老师与同学认真倾听时,他们会从那份被肯定的经验里,获得继续学习的力量。
而且,若孩子在讲故事或演讲比赛中获奖,那种自信的成长是倍增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正向强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能显著增强学习动机,也就是当孩子的努力得到认可,他们会更有动力去重复和提升自己的表现。我很多学生就是如此,原本对国语或英语的掌握并不扎实,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和准备,当他们最终获奖时,那份喜悦和信心的激励是难以言喻的!
可是,如果没得奖呢?孩子会不会深感挫败、打击信心,对学习不再感兴趣?
我也曾有同样的顾虑。记得多年前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本来对马来语非常抗拒,起初是被家长逼著来上课的。她最后没有获奖,却兴奋地告诉我:“明年我还想再参加!” 其实,即便没有外在奖励,只要孩子在友善和鼓励的环境下,体验到自己完成了一件挑战性的任务,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看见自己原来做得到,从而更愿意持续尝试与学习!
故事还没结束。那次的经历后,这孩子每年都自己争取参加比赛,直到今年六年级。在我的指导下,从没得奖、到优秀奖、再到冠军!几个月前,校方还指定她代表学校参与某教育活动,甚至用马来语来采访国会议员呢!毋庸置疑,在学术表现方面,她的马来文的掌握也越来越好了。
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靠天赋,而是在尝试、练习与被看见中慢慢累积的。别因为现在不够好,就放弃将来的可能性,错过让孩子勇敢展翅、闪耀发光的机会。去参赛、去上台吧,让语言学习不再只是枯燥的文法和理论,而是一次次真实的体验与成长,让孩子敢说、敢尝试、敢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