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停下脚步从根本去反思这个问题,而不是急着指责谁,毕竟所有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一切简单地答案往往会忽略了背后多元复杂的因素,留下了 悲剧重演的伏笔。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只是如何育人?所谓育人的目标又该是什么?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主流的答案就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至于什么是有用的人,不少人都把有没有掌握未来就业的专业能力视为是否有用的标准,以至于整个社会渐渐将教育视为未来工作、赚钱能力的栽培,也不经意的将教育的功能简化与功利化,将学业成就与分数视为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人”是一个多面向的存在,也造成大家错过了育人最核心的重点。
在教育心理与哲学的讨论中,人的有三个面向,一个是内心冲动与欲望,这是最原始的本性,可以从婴儿的身上看到这种情况,肚子饿了就会大哭,想睡就会发脾气,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就会情绪崩溃,这阶段的人时刻都想要满足内心渴望,毫无理性可言。
第二个是以理性为出发点,内心原始的冲动被完全压抑,所有的决定与行为都为了达到社会期待的完美表现。从理想的角度来说,这样是最完美的人,他们可以将内在的原始欲望抛去,当必须要做决定时,可以从纯粹的大局、最理性的角度下手,这是超人或圣人等级的存在,并非凡人可以做到。
纯粹的欲望并不符合整个社会的运作,文明会崩溃,社会陷入混乱一片。完全的理性则违背了人性,这样的人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因此绝大部分的时候人都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是欲望占据先机,有时候是理性走在前面,至于何时可以放开被欲望支撑,什么时候又该由理性来压制欲望?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所谓“育人”这件事。
从上述脉络来看,教育的育人就是一个确保社会能够顺利运作的一个系统。人类透过教育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在面对自己不想要的情境时调适自己的内心冲动,当面对困境与问题时能够作出一个符合自己内心渴望与别人期待,让自己与社会得到最大利益的决定。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分析,今天各种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教育系统出了问题。以学校性侵案来说,犯案的学生为何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很重要?重要到可以透过理性去设计组织性的团伙犯罪?为何他们在思考他们的性行为时,能够接受伤害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是能够接受的事情?
雪州的学校流血攻击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犯事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他真的因为对某个女性有好感,却担心得不到就走向极端,那为什么他无法接受被拒绝?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让内心原始欲望支配了行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显然如此极端不理性的行为是成长过程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学阶段的他们早已有判断是非对错,也清楚行为背后的后果与代价。这绝不是老师是否拥有鞭打权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家长溺爱的结果,更不是哪一个教育部长失职的产物,至于是不是网路资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或者是否因为社交平台灯红酒绿带来的扭曲价值带来的改变,没有人能说清楚,也有可能是所有上述一切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得他们误认为可以将自己的欲望视为一切,把自我的感受放在所有事情之上使然。
事情已发生,纯粹的指责没有意义,简单的答案可能会忽略了真正复杂的因素,因此现在必须要做的是探究这些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找到影响他们行为的背后因素,再从教育系统的角度去防范事件发生的可能,否则这只是系列悲剧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