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马校园接连上演的惨剧——13岁女学生扎拉坠楼、15岁女生遭轮奸、16岁学姐被学弟刺死——无不令人心碎。这些事件不只是校园“偶发事件”,而是教育体系长期失衡的总爆发。当血迹一再染红校门,社会的愤怒与悲痛已无法再以“纪律松懈”或“学生失德”搪塞。
MUDA麻坡国会议员赛沙迪直言,学校本应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老师应如父母般关怀,但如今这些字眼——“安全”、“关爱”、“尊重”——在校园里显得越来越陌生。若安全问题持续恶化,国民学校将失去更多家长的信任。
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掌舵人,教育部长法迪娜必须正视这场信任危机——它不仅是对校园安全的质疑,更是对教育价值、制度执行与公共治理的全面拷问。
法迪娜在多起案件后表态将加强学校安全标准,在高风险宿舍安装闭路电视,并设立更多辅导机制。然而,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止于“技术层面”。因为这场危机的根源,不仅在于管理失效,更在于教育目标的扭曲与家庭教育的崩坏。
当今的校园,仍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教师被迫追逐排名,家长沈迷“绩效教育”,孩子在分数的压力中失去自我。我们教他们如何考试,却忘了教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竞争,却未教他们如何共情。教育部长若真要扭转现状,首要之务不是“强化纪律”或“体罚回潮”,而是推动情绪与道德教育的体系化改革,重建教育的灵魂。
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部在多起事件中的应对反而削弱了公众信任。马六甲校园轮奸案中,部长一句“涉案学生仍可参加SPM考试” 瞬间点燃民怨,此举被民众视为纵容施暴者。教育部必须厘清立场:对施暴者零容忍,对受害者全力保护。唯有如此,教育的公信力才能重新建立。
大马社会不缺法令,也不缺悲剧后的承诺;缺的是持续、有温度且负责任的改革执行力。法迪娜部长必须明白,公众给予她的不只是职位的权力,更是对孩子未来的托付。当校园不再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教师与家长的信任彻底崩塌,教育的根基便已动摇。
重建信任,让学校重新成为安全、有爱、能教会孩子做人与共情的地方——这,才是教育部长应交出的真正“建树”,而不是那在国会中的激动情绪与哽咽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