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就引起了许多人热议,在新闻报道中提到,一名年近30岁的女子,高学历却长年没有稳定工作,每天就躲在房间打游戏,生活起居全由七十岁的父母供养。

这名台湾年轻女子长期在家沈迷于电脑游戏,拒绝外出工作与就学,家人们力劝不果,甚至让父亲直言"我就养到我进棺材,后面怎么样她自己造化",此话一出让网民们倍感唏嘘。这名女子在高职毕业后就未继续升学,曾工作一年半后即辞职,至今已超过10年未再就业,成天躲在家里玩游戏。

这则故事令人唏嘘,也折射出现实中很多高学历子女类似的现象,在外人看来年轻人或许有文化、有见识,但在独立和责任面前,却始终依附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在过去,"啃老"一词总带著明显的负面色彩,指的是成年子女无所事事,经济与生活完全依赖父母。然而,随著社会环境的转变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如今我们看见了一种更隐晦却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不再是简单的"伸手要钱",而是通过照顾孙辈、承担家庭开销、出资买房买车等各种方式,将父母的晚年资源不断消耗。

一些年轻人在组建家庭后,依旧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自己则奔波在职场与朋友圈之间,甚至频繁出国旅游,活成了"伪单身"。一些则希望父母把养老金借他们作为创业基金或买房首付,多数人认为自己现在是"为家庭投资"、"为未来打拼"为由安慰自己,但在这背后,却忽略了自己也该是回馈父母的时候。

然而,很多父母往往心甘情愿地承担责任,不仅付钱付时间,甚至还像以前这样养育著长不大的孩子,子女则在父母的包容中习惯性依赖,久而久之把这当作理所当然。父母可能认为现在生活艰难,高昂的房价、沉重的生活成本,以及不稳定的职场环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过得体面。但如果父母一味的站在孩子立场著想,拿自己养老本去创业或买房,若成功,或许还能回馈家庭;若失败,父母的晚年保障便瞬间化为乌有。

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为自己留下一些"本",再疼爱子女,也不能把全部家底都交出去,父母健康、有钱,才能真正帮补孩子;一旦自己陷入病痛与贫困,下半辈子连基本的落脚处都可能成问题。

很多长辈因为心软,把房产、积蓄过早过户给子女,结果晚年失去保障,只能看子女脸色行事,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父母应当学会理性规划,保留足够的养老金,及早立下遗嘱,确保自己的资产分配在合理与安全的轨道上。

对子女而言,也必须学会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短期的依靠或许是现实无奈,但若长期沈溺其中,便会削弱自己的成长能力,真正的成熟,是在获得父母支持的同时,懂得承担责任,不把父母视为理所当然的提款机。

因此,现在的新型啃老并非简单的"子女不努力",也不只是"父母纵容"的结果,这是一种社会结构、家庭文化与个人选择交织而成的现实困境。

无论如何,父母必须优先考虑自己的晚年保障,而年轻人则需要学会承担应有的责任,唯有如此,亲情才能保持纯粹,而不是在经济与责任的失衡中被逐渐消耗。
 

林艾萱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