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华小延长毗邻商业地段地契,所需费用高达 617万令吉,引发舆论热议。事件核心不在于学校校地本身,而在于一块位于校园之外、由第三方公司经营的豪华礼堂用地。

该礼堂并不在学校校园范围内,而是独立的商业机构。虽然其部分收益会捐助学校,但礼堂本质仍是盈利场所,由第三方公司管理,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这也意味著,即使学校享有名义上的土地权利,未来仍可将其出售或转让。

雪州政府曾建议,将该土地用途由“商业地”转换为“校地”,如此便可享有教育用地的地税豁免。然而,董事部却坚持不愿转换用途。引发的疑问是:

- 倘若真正为了学校长远利益,为什么不把土地转为“校地”?
- 坚持保留“商业地”身份,是为了方便未来可随时转让或出售?
- 若享有豁免优惠,日后土地却被出售,公共资源是否会间接流向私人?
- 当初这块土地是在地契将到期时才被捐赠,是否与未来续约及商业用途有关?

更引人关注的是,这块商业地是在约十年前、地契即将到期时才被捐赠给学校。有人质疑,这是否与未来地契更新与潜在商业用途有关?

长期以来,“以地养校”是华校维持运作的重要模式。但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将校地范围内的食堂、礼堂或课室出租,收益直接注入学校账户。相比之下,侨民华小依赖校外的商业用地,机制更复杂,也更容易引发公众疑虑。

在华教发展史上,社会大众长期透过捐款与支持,推动学校前行。但当土地安排与商业利益纠缠过深,社会难免担心:学校是否还能维持应有的公益定位?公众长期的信任,会否因此受到冲击?

侨民华小地契课题,不仅仅是一笔 617 万令吉的费用,而是牵动华教体系的制度透明与社会信任。无论最终选择“校地”或“商业地”,董事部若能更清楚交代土地运作机制与坚持理由,相信有助于化解外界疑问,也能让社会在继续支持华校时更加安心。

刘㛤萱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