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华小“被追讨617万延长地契”的新闻一出,很多人吓到下巴掉地。侨民华小是一所“半津贴”华小。所谓“半津贴”,就是政府只付老师薪水,课程归教育部管;至于校舍维修、扩建、设备添置,统统要董事会自己想办法。据笔者了解,全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华小是半津贴学校。
当年在热心人士帮助下,侨民华小争取到隔壁一块地,建起礼堂。礼堂不只是学生的场所,更是“以地养校”的生财工具。平日可以出租办喜宴、周年庆,租金补贴学校日常开销。礼堂在法律上登记在董事会名下,不在教育部名下,因此外租才没有问题。正因为如此,礼堂才成了侨民赖以维持的“活水”。
同时也因该礼堂在法律意义上不是“学校的一部分”,因此出租的规矩比较宽松,如可以喝酒,穿著没有政府部门严格等等。
如今问题来了:地契到期,因被列为“商业地”,一算就是617万延长费。州政府虽然说会“协助”,但把该地段换成“学校”的一部分,是否意味著,该礼堂就是政府机关(国民型学校)的一部分,要遵守其他规矩?是不是如果办酒席,教育部会介入?
这其实不是个别事件,而是半津贴制度的必然矛盾:学校要靠“礼堂模式”来生存,就被认定为商业用途;如果改成“教育用途”,或许能减免费用,但灵活度与收入就被卡死。结果是:华小不是活在制度里,而是活在一张张大臣签名里。
很多人喜欢把马华和行动党放在一起比较。我直说:马华时期,没有制度化拨款——糟。但至少在2017年,还争取到“10+6”迁校建校批文,虽然执行缓慢,却总算是一张清单。
反观希盟和巫统联合执政后呢?
第一,没有制度化拨款——和马华一样糟。
第二,还闹出617万地契事件——更糟。
第三,至今没有制度性的新批文,只是零零散散的个案——更糟。
这还没算承认统考的方向,师资问题不足的口水战等等。几十年来,大选前“承认统考”等华教课题,都是行动党在华人议席用来攻击马华的主要课题之一,选后却延续当时的做法,甚至方向错误。
所以要比?没得比。华教人士知道,马华时期的糟,还停在“不给”;现在的更糟,是“加码为难”。
一纸签名不是制度
根据行动党在马华执政时期的立场,华教要的,从来不是红包,而是制度。靠大臣一支笔,今天免、明天不免,后天换人又得重来,这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
如果行动党在华教课题真的要比肩马华,至少要做到两件事:
一,在无需更换礼堂地契内容的前提,免去侨民华小617万地价费用。
二,批出十多张迁校建校批文。
此外:
三,彻底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四,承认统考
五,制度化拨款华小
六,确保华裔生在进入大学,先修班或奖学金,没有种族原因
这些,不是笔者的立场,而是行动党本身对华社的承诺,也是行动党一直以来用以攻击马华的课题。若做不到,别怪人说你连“马华2.0”都不如。
今天的华教,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除非把“人治”改成“法治”,把“红包”改成“规则”,否则下一次,某某华小又被追讨几百万,各个政治人物还会在原地吵同一场架。
有行动党领袖说这是马华在“政治化课题”。笔者观察,对此事关注的是华社。马华以外,还有很多非政治人物对此事非常关心。行动党很喜欢说“马华政治化”课题,之前魏家祥为捍卫华裔生进入大学预科班而要求首相信守承诺,也被说成“政治化课题”。因为马华的作法,政府只能退让,再次修改政策,让10A生包括A-,引发一股“谢谢马华”浪潮。
行动党若要顺从华社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回顾自己的诺言,以及曾用以攻击马华的华教课题,一一履行承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