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华小的地契风波,本质并不复杂。涉事礼堂地段登记为“商业地”,因此在延长地契时,依法必须缴付商业地税,无法享有州政府给予校地的豁免优惠。然而,马华却将此事炒作成一场“华校受害”的政治风暴。
最积极推波助澜的,莫过于马华。短短数日内,马华领袖与马青纷纷“倾巢而出”,集体炮轰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甚至扣上“出卖华教”的帽子,仿佛捡到一把武器,迫不及待对准行动党开火。
但问题是,这样的口水战,能解决侨民华小的困境吗?
事实上,黄思汉从头到尾没有针对学校,更没有“剥夺土地”的企图。他只是就事论事地指出症结,礼堂地段并非校地,自然无法享有豁免。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将该地段用途转换为“校地”。如此一来,不仅能名正言顺获得豁免,更能确保土地长远归属学校,避免日后被出售或滥用。
然而,马华却刻意避开这个方案,转而把问题政治化。他们不断强调“政府打压华小”,却回避“土地性质”这个根本问题。更混淆“以地养校”与“以商养校”的差别,仿佛只要沾上“学校”二字,就理所当然享有优惠。这样的操作,显然是情绪动员,而非理性解答。
马华明知症结在于土地用途,却装作看不见,明知解决方案是转换为校地,却刻意回避,明知雪州政府历来支持华教,却偏要抹黑为“出卖”。这种做法,不仅歪曲事实,更是借华校当政治舞台,把教育问题当成政党斗争的工具。
如果侨民华小坚持不将土地转换为校地,那就必须依法承担商业地价。毕竟,在法治社会里,如果商业地段可以打著“华教”旗号豁免地价,那对其他纳税人是否公平?
若马华真心为华教,就该协助校方的立场,厘清法规,推动董事部采取对学校最有利的方案,而不是借题发挥。真正负责任的政治人物,应该帮助学校走上制度化的正轨,而不是在“校地”与“商地”的模糊地带打擦边球。
黄思汉与雪州政府的立场,是制度化与法治化;马华的做法,则是情绪化与表演化。究竟谁在真正为华教,谁又在消费华教?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