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雪州峇都急的侨民华小因校地问题掀起风波。校方指出,两块校地在申请延长99年地契时,土地局要求617万令吉的费用,并以“非政府学校”为由拒绝减免有关费用。为此,校方只得发起筹款。

消息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应。行动党前雪州班达马兰州议员陈博雄质疑,为何校方辛苦筹得的资金不是用来改善学校建设,却要用于支付州政府的地契费用。他认为希盟政府应该要帮助华文教育,豁免相关费用,并希望华社团结起来施压政府。

马华方面更是猛烈抨击。署理总会长马汉顺批评此举违背教育公益原则,严重打击华文教育的发展,更直指政府没有协助解决问题。马华雪州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星豪甚至认为行动党背叛了华社。

雪州政府的回应

面对批评,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给出四点说明来澄清事件。第一,土地局的收费依据是地契的商业用途性质,而非学校的身份。

第二,涉事土地上的礼堂实际上是校外商业礼堂,而非校内供学生使用为主的礼堂。

第三,州政府曾建议校方将土地用途转换为学校用地,这并不会影响董事部的所有权,董事部依旧可以出租礼堂获取收入,但校方坚持保留商业性质。

第四,一旦转换为校地,相关土地可以避免未来因不可预见因素而遭出售或抵押的风险。若校方愿意如此规划,州政府也可以协助减免地价。

换句话说,雪州政府并非坐视不理,而是曾尝试提供解决方案。真正的关键,在于校方是否愿意调整土地用途。

舆论监督与情绪炒作界线

社会对公共议题提出质疑,要求政府说明,这是合理的监督。然而,如果在未了解全貌前,就急于把课题上升至“捍卫华教”的高度,甚至煽动情绪,那就可能模糊焦点,使原本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增加社会冲突。

类似的情绪化炒作,我们在近期的倒挂国旗事件中已经见识过。波德申中华小学和槟城一名五金店业者倒挂国旗的行为,在未经过完整调查下,就被巫统青年团团长阿克玛大肆炒作,直接上纲为侮辱国家。笔者相信许多华人对此感到反感,认为阿克玛的做法罔顾事实,只为挑动情绪。

讽刺的是,在侨民华小事件中,却出现了不少“华人版阿克玛”。他们急于将事件描述为“政府打压华教”,借此引导华社抨击政府,而不是理性讨论事件的经过与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认为阿克玛的做法不对,就更应该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另一个阿克玛。

理性沟通,避免煽动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确实一路艰辛,使得华社对涉及华校的课题特别敏感,这是可以理解的,华社也当然有权利为华校发声。只是,若一味以“捍卫华教”的口号先行,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实背景,可能无助于解决问题。

从雪州政府的回应来看,地契问题并非僵局。只要能够处理好相关土地的用途规划,侨民华小完全有机会在保留权益的同时,避免支付高昂费用。这需要校方和政府的沟通与合作,而不是外界舆论的炒作。

可惜的是,在黄思汉提出解释后,马华仍不断曲解他的意思,继续将此事件包装成华教大业,煽动族群情绪。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理性分析、提出建设性方案的政治人物,而不是动辄挑动情绪的“阿克玛”。

萧宏达

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SEDAP智库研究员,关心民主发展、选举、经济发展等议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