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有一位送餐员,阿玛尔,36岁,在马来西亚彭亨大学考获医药科技博士学位。他花了四年完成学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白天工作,晚上写论文。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上个月尾出了另一则新闻。一位中国人,丁远昭,1985年生,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这还没完,之后,2018年,他又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多样性硕士。再之后,他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2024年3月,丁远昭的研究员合约到期后未获续签,又求职无果,无奈之下,在新加坡当外送员。目前,他人在中国,仍旧当外送员。

​这很难是一个励志故事。网名有此一问:读大学的意义在哪里?

​另有一类不时出现的新闻,就是放弃高薪职业转换跑道的故事,其中有去卖臭豆腐的、修神像的、养蜂种菜的、回家乡推传统蜡染技艺的等等。这一类故事经常激起人们的羡慕心理。但是羡慕是一回事,事不关己,关己则乱,真要给自己来个改变,决不是容易的事。

​人们一般认为学习要能学以致用。不能学以致用无疑是不幸的。选修的是你喜欢的,工作是你喜欢的,那算是幸福人生了。幸福在于,工作空间没了局限,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都是在处理自己喜欢的东西。工作时间也模糊了,无论是工作天还是周末公假,每天头脑里面想的都是自己乐于解决的问题。工作与生活融合的愉悦感,不因工作的挑战大或薪水不如人而有所锐减,或者徒增其他负面心理或生理效应,即便有,也算是微不足道,我相信在老师群中仍能找到这些人。

​“学以致用”这个概念放在不同的水平就会有不同的诠释,一个水平的合理和追求看在另一个更高水平的眼里是盲点和不屑。一般人常以工作和经济的角度使用“学以致用“这个词,博士当外送员,肯定要归为没学以致用的。如果念的是心理学,但毕业后没做心理学家或相关的工作,按照以上角度,大家都认为是一种浪费。如果市场上心理学家或相关的岗位非常少,那么按照以上角度,选修心理学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有一定的角度就有相应的教育思想水平。其实念心理学的不只可以做一位心理学家,也有助于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念哲学的即便不够格成为一位哲学家,也培养了思考能力。而念艺术的即便没佳作,也具备了让自己赏尽各种艺术品和自然界的美审观。这是看待教育的另一个角度和可相应达到的水平,为自己受教育,不是为了外在的工作和经济目的。

​当你提到这个角度,自然就有人会问,那么生存问题怎么解决?三餐不济何来心理健康?吃不饱饭,思考能力再好有什么用?连工作都是一个问题,还有什么心情欣赏自然界的美?父母有这种提问和焦虑,就会限制孩子的教育,只锁定在大学的毕业和未来职业而已。

​如果看待教育的角度可以转一个更好的,水平就可以提升。之所以学一门学问“首先”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好奇,努力学习是因为个人很渴望获取学问精髓,获取精髓是因为要丰富自己的内涵,那么“学来做什么?”在这个水平就很难是个有意义的质疑。

​具有这样的角度和相应水平的人,还是会努力去追求最相关的工作,但基本上他们优先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所好和内涵,如何实践自己的生命意义。然而是不是能找到最相关的工作到底不是自己说了算,结果可能有两种状况出现,一些人即便找不到最相关的工作,次相关的也行,即便不相关的也好过没有,只要能够忍受,只要能够做自己的事就行。

这样看的话,一个喜欢哲学的即便当外送员,只要薪水够用,有点馀钱买哲学书阅读,他不会质疑当初读哲学有什么不好。一个喜欢摄影的工程师努力出版一本摄影集,对他而言,当初学摄影不算白费。 而另一些不想再忍受的,比如一个喜欢种菜的高级经理绕了一个大圈,最终回乡做农夫,用这个角度和水平看,可正是合适的举动。

​这让我想起楚弓楚得的故事。楚国的一位君主带著“繁弱之弓”和“忘归之矢”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了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有人说这则故事表达出楚王胸襟广大。但孔子听到这故事后,觉得楚王心胸仍不够宽广,说道“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 当老子听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后,说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连“人”也不必拘泥,只说“失之,得之”即可。从楚人提升到人,从人再提升到自然,不是单纯的角度更换,也是胸襟宽窄有别,更是思维深度不同的结果,用在教育上,那锁定在工作和经济的教育眼光,等级上比楚王还要低,只达侍臣水平,才会一直“只能”纠结选修什么就规定做哪种工作之类的问题。
 

杜新宝

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