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人口有一个两极分化的趋势,一个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与地区,如南亚和非洲,人口急速增长;他方面则是发达国人口日趋减少,但其人口的寿命却日趋长寿,成了长寿社会,如日本有约30%人口年龄在65岁或以上,且有约9万人的百岁人瑞;德国、意大利等国也有超过20%65岁或以上的人口。
长寿社会表示人均寿命趋长,是中国人的所谓五福临门的象征(五福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长寿固然好,只是是否长寿得健康、有钱、平安、行动自如则是另一回事,如俗语所言,“想想疾病苦,无病即是福;想想饥寒苦,平安即是福”。若没有健康,没有相对的财务自由与社会安定,长寿也可能是种严峻的考验。
对享有相对健康、温饱、平安的高龄人口言,是否活得有趣也是一种考验。当然这个考验在于个人的想法与人生选择,如是否达观与懂得生活。据此便有提出第三人生的观念。所谓第三人生或也有人称为第三青春或晚睛。这种人生阶段论认为,人生可分为三大阶段,即学生成长期,成家立业期与享受晚年的乐活优活,慢活的第三人生。
人生阶段论是个古已有之的概念,如古代印度哲人便曾提出人生四阶段论,即学习期,居家期(成家立业),林居期与云游期。
就当代人而言,林居期太苦,云游期也近似苦行,是当代人所不为。当代人的第三人生是充满活力的有趣人生,可以是旅行、阅读、听音乐、看电视剧上网或尝遍各类美食。重点是要有可充实人生的乐趣。
老年不仅要老有所医,老有所居,也要老有所学。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便写过《吃喝玩乐》、《活得通透》、《总有欢喜》、《学学问问》等书,充份显示出他是位道地生活家,美食家或生活玩家。香港四大才子为金庸、倪匡、黄霑与蔡澜。
在这个科技进步神速,科技赋能的时代,老有所学已成了生活上的必要。不仅是一种生活知识也是一种生活技能。君不见连在大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连一些地区的停车场也要靠手机付费。
在中国,电子付费已成了生活的一部份,无现金社会也成了生活事实而非科幻小说;在这样的环境下,老而不学便可能成了自绝于社会,成了宅男宅女,而宅男宅女则可能因与社会脱节或缺乏社会互动而易染上失智症。
老来失智,连六亲也不认的话,这样的长寿也是有疑问的。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当代人则普遍活到70多岁,如大马人的人均寿命便是76岁,许多发达国则高达80岁。
随著年龄的增长,各类疾病也难免随之而来,毕竟人年纪大了新陈代谢放慢,体能脚力也日益乏力,行动变得较不那么自如,为了减缓这些因老化带来的不便,保持健康便成了当务之急。不少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养生,养命,养气,养智,温养排寒排湿的忠告,如“胃口好,有营养;睡眠好,消疲劳;大便好,排毒气;运动好,增体力;戒烟酒,免伤身;断烦恼,常笑口,永不老”等顺口溜。
心理健康
伸言之,达观少烦恼也是重要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人老后最怕孤单无助无靠,尤其是身患严重疾死时,更是渴望有亲朋戚友在旁照顾。没有钱万万不能,可钱也非万能。行动自如时,可以用旅游或什么的事来打发时间,可缺乏亲情爱情将可能是老后最大的遗憾,可到时已后悔不及。
从较完整人生的角度看,成家立业应是人生重要阶段与历事练心的阶段;虽然会增加负担减少快乐,可老后还是会有收获,即便子孙不孝,那也是个案,而且视想法与处理方式而定,还是能克服的障碍。毕竟有与没有是有差别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固佳,即便被啃老也是好过无依无靠。在享有财务自由的前提下,老来固然不愁吃喝玩乐,可享尽繁华富贵后,更需要有人生的温暖。
第三人生若没有亲情爱情温情,这样的第三人生恐怕不够圆满而多有遗憾,更何况,有道是“人养我,我养人”,人生不能只讲权利而不讲责任与义务。“人养我,我不养人”的结果可能是人口断层,养老金不保,人际关系疏离,成了无缘社会,人人成了与任何人没有关系的无缘人,这样的人生未免过于单调无趣,人人成为自了汉的后果可能是人人不能自了。
毕竟,有人才有财,从整体而言,第三人生要接近圆满不能只是享有身体的健康与财务自由,也需要人性的温暖,这才能强化个人变老的勇气,不会为渐渐老去而变得焦虑不安,心有遗憾。至少有家庭儿女,也可避免孤独孤死。不仅生命可以有所延续,财产也有人可继任而致无憾。
结而言之,不婚不育不是一个最佳选择,如有选择的话,有婚有育应是更佳的选择。虽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会有一段要白出与牺牲的阶段,有绊的人生才有律,无绊人生(如和尚)也需要有伴的社会来供养,这才是人生的事实真相。